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周孔之道"。先秦儒家以周孔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周孔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周孔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周孔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周"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周、孔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周孔"。明末黄道周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经、回归周孔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周孔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周孔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周孔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2.
明光 《天风》1998,(8):22-23
这一期的“专题讨论”继续“传道人的灵修生活”这一话题。以下刊出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发表了作者个人的体会或经验。可供参考。必须指出,今天我们提出加强传道人的灵修是基于这些考虑:一、合理安排事务,让传道人把精力放到传好道,牧好羊上来。促进教会健全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二、不安于现状,不为人们今天能拥入教堂而自足,如传道人不提高自己,人们的离去是必然的;三、传道人的灵修是要从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得力,得享安息;四、传道人只有充实自己,才能冷静面对时代的各项挑战,作好时代工人。盼《天风》这次专题的刊出能引起各地同工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53.
基督徒如何在当代社会与周围人群开展对话,寻求理解,不仅需要基督徒对信仰本身的体认和践行,更需要有对周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本期邀请杨济余同道谈谈他对信仰、世界、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以期启发读者再思信仰真谛,活出美善人生。  相似文献   
54.
能超 《中国宗教》2018,(1):52-54
大数据能够加强寺院监督,净化寺院道风,帮助树立寺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大数据还将加强对乡村寺院佛教文化的挖掘、整理、管理,将更多的佛教信息通过网络形式推送给广大信众,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5.
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  相似文献   
56.
道教以自证之“道”为本,《升玄内教经》中老君指出:“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若道可假外而得者,吾悯一切,如母念子,便应以道授与三途五苦众生,令得度脱。  相似文献   
57.
自我参照范式是探索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范式,找到一个可靠方法获得一份稳定结果一直是儿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以3岁至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所有权参照进行编码、图片再认和源判断进行检测。为了结果的稳定可靠,每位儿童需要参加4次测验。结果显示,图片再认上4岁、5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源判断上3岁、4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对源判断结果分析发现,自我参照成绩在各年龄组间保持不变、他人参照成绩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二者发展趋势的差异是5岁儿童源判断上没有自我参照效应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说明,3~5岁儿童普遍存在自我参照效应,但测验方法会影响该效应的表现年龄;其次,自我源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他人,3~5岁之间他人源判断能力是在持续提高的;另外,4次测验间的比较证明,源判断测验较之再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8.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老子不仅提出虚空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而且说明道是混成之物,即道是有精妙的内部结构属性的,并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认识"道"是混成之物的路径。道是由无限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系统,宇宙在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过程中,道或无限的创生因子始终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道所为。道是由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思想观点,可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维度,为科学探索真空世界的奥秘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推进现代宇宙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59.
本文论述孔子的"一贯之道",具体展开了二重维度:一是孔子对尧舜三代以来历史文明核心价值理念之传承的一贯性,二是孔子在其思想的完整结构之中对这一价值理念之贯彻的一贯性。此二重维度上的"一贯之道",作者认为实即是《论语》的"允执其中"。"中"即"皇极",即天道,即性,即"仁",是为"中体"。"忠"以"正心"为义,"恕"以"如心"为义。"忠"借内省过程使本在之"中体"得以自觉建立,是为内在精神活动意义上的"允执其中";"恕"借经验活动使"中体"得以展布流行,是为外向行为实践意义上的"允执其中"。以"仁"为中体,以"忠"、"恕"为中体得以内在建立与实践展开的二重维度,孔子不仅继承了三代以来的"一贯之道",而且切实地重建了个体的心身秩序。"仁"的哲学,即是"中"的哲学。  相似文献   
60.
道教对世界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神学视角。在世界的来源问题上,强调的是道生气化。对于世界中的存在者,一般认为有天、地、人、神(仙)、鬼等。从世界演化进程上看,道教主张复古之论,认为社会的进程是不断背离"道治之世"的,因而,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就是回到原初的"上古之世",以此应对现实的"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