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992年8月,《藏外道书》(前二十册)首次出版。这部大型丛书的问世,使得明代正续《道藏》以外的道书,首次以大规模结集的方式重现于世。这对于整理中华传统道教文化遗产,以及进一步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道教界人士和研究道教者期待已久的增续《道藏》的事业,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2.
怀念沙孟老     
《佛教文化》1993,(1):2-2
见到沙孟老的讣告,我的心重重地沉了下去。尽管他已超过九十高龄,而且我与他素味平生,从未谋面,但我实实在在地感到有负于他,今生难酬! 这事得从前年十月说起。那时赵朴老让我们选取佛教嘉言请当代书法名家挥毫书写,编辑一本《佛教嘉言书法集》。沙孟老当然是征稿的主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3.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成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而在中职学校实施生本教育,正好符合中专生好动的性格特征。因此,研究生本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4.
残灯 《天风》1995,(2):9-11
不信神的人往往会说:我没有看见神怎么能相信有神呢? 我们基督徒却往往会说:神并没有隐藏,他爱我们,向我们显明他自己,使我们能相信他,接受他的爱。  相似文献   
115.
本刊启事     
一、向本刊投稿者,应保证作品著作权的完整性、合法性,作品及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二、来稿一经采用,如无特殊约定或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在本刊、本刊合订本、精华本、增刊、丛书、网络等系列媒体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本刊  相似文献   
116.
“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对话思想极其丰富。他基于“宗教对话必须是真正具有宗教性的对话”这一原则提出宗教对话的八条游戏规则;他对宗教对话的方法本身进行反思,提出“对话的对话”;他还根据他对宗教对话的思考,设想具体的对话过程,我们将之归纳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117.
悟凡 《法音》2008,(4):17-28
一、清规源流概略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早期不但教理不完备,戒律更是要晚很多年才传来。作为规范僧团和教团的律仪最早的传入时间是曹魏,当时译出的也只是两个关于受戒羯磨的简本:一个是曹魏嘉平年间(249—253),中天竺昙柯迦罗到洛阳译出的《僧祗戒心》,并且在译出后请梵僧立羯磨法给出家人正式授戒:另一个是安息国沙门昙帝,于正元(254—255)时来中国译出《昙无德羯磨》。自此以后中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比丘僧团出现。  相似文献   
118.
正本刊讯11月1日至2日,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发表论文36篇,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与社会贤达18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围绕佛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菩提心",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菩提  相似文献   
119.
正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相似文献   
120.
净慧自赞     
《法音》2013,(5):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