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对金丹大道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金丹真传最重口诀。自古圣真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惟有通天之志者,乃可作为载道之器而接承之。故《悟真篇》有诗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而口诀之外,另有三秘,一曰关窍部位,二曰火候次第,三曰内景隧道  相似文献   
62.
道教把天理想化的分为三十六层,从抬头看到的天到深不可测的天,四维上下,蕴藏着丰富的内容,高居着众多的神明。都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人,就在这深不可测的天际漫游,同时脚下的路在延伸,验证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梦。《老子》第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相似文献   
63.
赵立春 《法音》2021,(1):63-66
地论学派是指南北朝时期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主的一个佛教学派,主要流行在北朝,且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而经久不衰。《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对《十地经》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65.
一、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动员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以神道教为国教,发动佛教及其他宗教实施宗教动员。1.神道教的宗教动员思想神道教主张“神国日本”在世界上的绝对优越性,具有领导全世界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感。天皇是创造日本国的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具有神权,是日本唯一正统的统治者,国民必须对天皇绝对崇敬和绝对服从。而且臣民必须“忠于天皇”、“敬神崇祖”、“灭私奉公”,甚至要求“一旦如有缓急,当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即要求一旦遇有战争等非常事态,要为天皇制国家卖命。而以天皇名义发动的战争则是“圣战”,…  相似文献   
66.
67.
68.
69.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70.
北洋时期,道教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命运出现新的样态。京师警察厅依据相关国家政令对北京道教进行市政管理,由此东岳庙成为官方的社会治理客体,二者之间形成暂时的平衡关系。在官方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下,该庙道士被去除官员身份,基本延续旧有的自我管理规制,生活更为世俗化,而涉及道士婚姻的法律条文颇显滞后。其仍以传统方式化导民众,在招收道徒等问题上遵循常规、常情与常理,却不符合内务部的相关训令。可以说,这一时期东岳庙的演进轨迹在微观层面体现道教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及其困境,同时反映北洋政府主导的城市社会治理在制度安排、主体定位与民众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和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