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辽代法悟和志福在辽道宗授意下为《释摩诃衍论》所做的两部注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辽道宗耶律洪基本人的佛学思想,即以唐代华严学为理论根基,以真心思想为理论核心,并借助“一心二门”的思路融会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等佛学思想,进而建立以华严学为中心、诸宗融合的佛学体系.这些都体现出辽道宗试图统一佛学思想界、进而为现实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912.
面对西方近现代的主体瓦解危机,利科坚持主体存在论,秉持批判与新构的态度对各流派进行调和,通过自身性主体、诠释、语言、反思、迂回、他者和中介等核心概念,走上了蕴含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下降”之路的主体求索,完成了对主体哲学的三重超越,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在于:首先对传统和现代的主体概念进行批判,重新构思出自身性主体的在世存在;接着从反思的原则、形式和内容等层面进行革新,视主体形成于与他者的在世交互活动中,须对蕴含在世生存经验的语言进行意义诠释才能通达主体的反思与认识;最后,利科构建了承载意义的语言中介来承担具体且迂回的主体反思任务,逐步抵达主体存在之本体的初衷。这在断裂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诠释学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开启了诠释学的第三次转向,使得动荡的主体哲学有了坚实的此在生活世界之根,并为始源性的存在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13.
想象策略,即要求学习者在脑海中生成学习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但它对学习是否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以保持、理解、迁移、花费时间和认知负荷作为结果变量,探究想象策略对学习的影响,并通过将学习材料是否可见、想象策略使用时机和被试年龄段作为调节变量以探索想象策略的边界条件。通过文献筛选,最终选定了20篇论文,生成了65个效应量。结果发现,想象策略可以提高保持、理解和迁移的成绩,但对学习时间和认知负荷的影响不显著。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想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材料可见性的影响,在材料可见的情况下,想象策略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但当材料不可见时,想象策略对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4.
以往个体和团队冲突研究主要考察了个人特征或团队特征对冲突结果的影响, 而尚未充分关注冲突管理过程中个体特征与团队特征间的交互效应。基于个人-团队匹配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层面宜人性与团队层面宜人性异质性对团队中个体冲突(关系冲突、任务冲突)和工作绩效间关系的影响。基于来自64个银行服务团队(包含339名下属和64名主管)的多来源、多时点纵向数据, 本研究所得结果显示:(1)关系冲突显著负向影响工作绩效, 任务冲突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不显著。(2)个体宜人性能够显著减弱关系冲突对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 而增强任务冲突对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3)关系/任务冲突、个体宜人性和团队宜人性异质性间存在着三重交互效应, 共同影响工作绩效。具体而言, 当团队宜人性异质性水平较低时, 个体宜人性对关系/任务冲突与工作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15.
王进文 《孔子研究》2020,(4):135-151
荀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法理论,但并不必然导向法家学说。他一方面接纳与改造了法家之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特征,强调了礼的"法度"标准之功能,另一方面借鉴法家之法的人为性特征,建构起礼的起源理论,把礼从个人规范扩大到治国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礼治论"。"礼治论"具有二元化的治理结构:"礼"之功能为建构秩序,其实质在于定"分",其目标在于"治";"法"则有别于"刑",主要是指官僚所应施展的各种规定。在"天-地-人"三才架构中,齐朝廷用"礼",以礼为标准来发掘和选拔人才,并将秩序与和谐普及于下层社会;正官僚用"法","法"之运用,便成为"礼"治的一环。荀子"礼治论"的擘画与先秦法家有着相当的距离,却成为自西汉以后社会政制架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916.
佛教的宗旨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无分善恶,亲近善知识能形成善的心理,亲近恶知识会形成恶的心理。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佛教认为欲望是恶的根源,控制欲望,通过戒定慧、八正道等方式能达到善的心理状态。佛教关于善的先天本性的观点、善恶形成的思想以及善的自我修养方法符合心理学的有关规律。佛教的崇善理念及善的修养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准则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17.
在穆斯林看来,《古兰经》是神圣的天启经典,是伊斯兰教的信仰、礼仪、教义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它在穆斯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神圣地位。"正如美国学者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说:"《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是一切精神问题和伦理问题的根据,故《古兰经》具有重大的宗教影响……"正是由于《古兰经》的神圣性,穆斯林学者都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慎重地对待它。  相似文献   
918.
从方法论上讲,认知研究中的个体主义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倾向于从个体内部寻求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与个体主义取向不同的是,具身认知中的互动观更注重人际和社会互动对于理解他人的重要作用。心理学中的生态学方法最早关注了环境与有机体之间的互动对知觉产生的影响。生成认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互动不仅发生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而且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影响,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不是两个笛卡尔式心灵的对话,交互的主体是身体,是一种“肉身间性”的过程。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强调身心一体论,反对身心二元论,在方法论上表现出反还原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919.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920.
杨静 《中国宗教》2020,(2):50-51
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在宋代,通过佛教思想激活了儒家的心性思想和伦理体系,丰富、完善了其理论的思辨性和圆融性。朱熹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转换来完善其礼学思想更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一、由佛转儒,以礼排佛朱熹与佛教渊源甚深,其自幼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文献记载,朱熹由佛转入儒的契机应是遇李侗之后。于此,他虽转向儒家思想,但其佛教思想的熏陶却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其构建儒家思想的理学体系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对朱熹启发很大,其理学思想必然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