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4篇 |
免费 | 525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26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44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87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129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42.
创建新世纪真善美会涉及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但重点还在于对规律性的认识方面。规律既是事物内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又是该事物与他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质。对真善美在新世纪基本的创建规律的初步认识,粗略地可分为如下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43.
经济竞争制度孕育道德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竞争中,经济竞争制度孕育道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道德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沟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为经济竞争形成合乎道德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44.
本文主要澄清以威廉斯为代表的政治现实主义对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提出的“将政治规范视为应用道德”与“道德优先于政治”两个批判,并分析两人如何完成确立自主的政治规范这一共同任务。在政治规范性问题上,罗尔斯接受道德在辩护意义上的优先性论题,认为解决政治规范性从何产生的问题必须诉诸道德概念。威廉斯则认为,政治规范性可以从政治的构成性特征中获得而无须诉诸道德规范性来产生或增加,这一路径有其内在不可克服的困难。罗尔斯的理论诉诸一种规范的政治人观念,为说明内在于政治的政治规范如何产生以及解决规范性来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45.
杨祖行;王健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4,(19):27-31+46
尊严死是尊重临终主体对生命的自主选择权,不采取无意义的创伤性医疗手段,减轻临终主体的病痛程度,保留其生命尊严。让临终主体的生命无外在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消逝。在这种语境下的死亡过程,能够从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效果论、功利原则三个维度获得道德诠释,有着明显的幸福指向。既指向临终主体的主观幸福,又回应了临终主体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指明了在临终状态时死亡与幸福的可匹配性。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契合,有着其“应该”性和正当性。对促进尊严死合法化,健全和完善我国民生伦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6.
休谟和哈奇森同为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主要代表。尽管休谟继承了哈奇森道德根据于情感的观点,但他在讨论道德根据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逐渐呈现出由“道德感”向“道德情感”转化的现象。休谟的根本目的是彻底瓦解道德感的神学基础,将道德完全奠定在人性真实的、普遍的情感之上。在基础概念的转化中,休谟一方面为道德情感增加了历史内涵,出现用历史给道德定位的显著倾向;另一方面休谟为道德情感增加了社会内涵,反映出他对道德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因而,系统全面地辨析休谟和哈奇森关于道德根据的论述,不仅可以清晰展现两者道德学说的不同进路,还有助于把握整个道德情感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7.
关于“孔老先后”的论辩,关涉如何认定中国哲学的本源、特质与正统,因而既是一个求是求真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思想信仰的文化问题。《庄子》描述的孔老故事,体现了历史的寓言化和说理的故事化。庄子及其后学借孔老的论辩,提出了“道论”的问题,表达了其对“何谓‘道’”及“如何体道”的思考,并在对形而上学与工夫论的阐释中,蕴含着《庄子》对道的意涵、天道与人道之关系及社会秩序和文明形态的独特认识。同时,《庄子》设计的孔老对话围绕“道德”与“仁义”而展开,既显示了儒道两家在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和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分殊,也隐示了儒道在相关问题上的殊途同归,并默示了《庄子》对儒道思想的融会与贯通。 相似文献
48.
蔡昱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0,41(5):25-30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
道德韧性是成功应对道德逆境的高尚道德操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华民族的道德韧性得以彰显,有效地遏制了道德创伤的发生;但社会个体道德韧性的缺失,也使得部分道德创伤不容忽视,如果任其恣意蔓延必将消解和冲击人们抗击疫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抵御疫情中的道德创伤,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道德韧性,在应对道德逆境中塑造道德韧性,在探寻生命意义中升华道德韧性,在领导和权威人士履职尽责中激发道德韧性。 相似文献
50.
张锦英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20,41(21):14-18
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是广大民众的共识和愿望,但临床实践仍面临诸多困境。资本垄断医学导致道德沦丧;技术统治医疗导致伦理缺失;利益吞噬人性导致人性亏损,任何完善的机制、体制、规范也难以完全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德性伦理兴起是化解道德危机的迫切诉求,也是医学道德建设永恒的主题。摆脱医学道德危机,不仅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更需要道德与良知的支撑。务必要重视德性伦理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让道德的力量唤醒被麻醉的良知,从而超越资本逻辑、超越技术理性、超越自我意识,让现代医学真正为人类健康造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