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61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道德危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从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体系、理想人格、伦理关系和道德治理等方面进行道德重建,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新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铸就了党和革命队伍的先进性与革命性,并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2.
“治病与致病”、“道德与利益”、“发展与风险”是药品安全的三大关系.这三大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治病与致病”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道德与利益”主要是对经营药物相关者的道德伦理要求,放眼整个经济发展,药品安全保障需得益于国家药业的发展.“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是药品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而在相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又有一定的正面价值。道德代价的正面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4.
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以人之自然本性或者人之超验理性为其基础,而杜威却要摆脱这两者的限制,力图走第三条道路以兼顾两者的合理成分.他把人之境遇性的生活实践作为道德存在之基础,并在此之上解构反思性道德的封闭性,继而建构它与生活习俗、行为实践之间的连续性,凸显它们之间的张力性关系,如此就把反思性道德看作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与生活世界之间充满张力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5.
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上海社联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市伦理学会举办了"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学术年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和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朱贻庭和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中之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6.
段蕾  莫书亮  范翠英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2,44(12):1607-1617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7.
《天风》2005,(7):40-40
十条诫命的道德命令显然是以神的慈爱和公义等属性为基础的。十条诫命的头四诫是关于我们与神的关系及对神的责任,后六诫规范了人与人之间当有的合宜关系与职责。圣经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基于人与神的正确关系上的。  相似文献   
88.
罗克全 《学海》2005,(1):103-107
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认为,国家是个人自然权利在道德边际约束作用下、在利益目标最大化或损害最小化的市场中逐步产生的,所以,国家对任何个人保持中立.与此相对照,功利主义与契约论的国家观实现的只是"仅仅以人为工具";无政府主义则把"以人为目的"虚拟化.然而,依据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国家观的逻辑,其"最小国家"应弱化为"非模式化国家"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9.
隐喻是指利用具体形象概念理解抽象概念。随着第二代认知革命的兴起,具身认知给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维度、颜色维度、大小维度等角度展开。考虑到身体变量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影响,未来具身道德角度的概念隐喻研究,应整合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采用更生态化的实验范式进一步探讨和验证道德概念隐喻的多种维度,并需对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作跨文化探索。  相似文献   
90.
"次道德"现象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次道德”这一社会现象出发,指出“次道德”是一个“伪概念”,其实质是违法犯罪;之后对“次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的伦理反思:“次道德”问题的出现,既反映了中国人精神道德陷入了危机,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不断崩溃;最后探寻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