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8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孟子将善纳入人性论,通过明确人本原的自发的道德倾向,性善成了道德所以可能的基础。在性善观念中,善的含义就是道德善,它是人类共同体秩序和道德的表达,因此道德的含义就是人自然的道德倾向与人类共同善之间的统一。以向善的共同趋向为基础,人类的基本善就是一种实存的价值,公义也因此成为可能。基于此,建立一个善的人间秩序不仅是可欲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62.
休谟主义理论认为构成行动理由的基础性要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托马斯·内格尔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一个纯粹认知性的考虑可以不依赖于它与行动者的实际动机状态的关系而成为行动理由的基础,并且这一考虑本身就具有动机效应。内格尔认为伦理学在人类动机中的基础不是欲望,而是理由本身所拥有的体系结构,即由无时间性理由和客观理由所构成的一般理由的基本准则,它需要诉诸人的形而上学概念。但由于内格尔忽视了使得一个道德命题为真所必须依靠的非认知性状态,混淆了决定欲望某个东西与对那个东西的欲望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由于其论证程序本身所包含的循环论证色彩,所以尽管他对休谟主义构成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仍不足以彻底颠覆休谟主义的基础主张。  相似文献   
863.
史蒂文森主张道德分歧是态度分歧,而吉伯德认为道德分歧是计划分歧。他们的理论都与事实不相符,因为两个人之间有对立态度或者计划有差异并不代表两人之间一定有道德分歧。道德分歧应该是规定分歧,是假想情况下和理想情况下分歧双方的规范性讨论,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态度对立或者计划分歧。同样,信念分歧也可以理解为假想和理想条件下的规范性讨论。规定分歧理论比史蒂文森和吉伯德的理论都更完善,它能解释后者不能解释的、直觉上的分歧,同时它为道德分歧和信念分歧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864.
《学海》2018,(2):61-63
2017年11月18日纪念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以下几篇文章来自研讨会发言。杨善华从涂尔干的处事风格、社会责任、学术执着的角度,讨论涂尔干的为人与为学品质。苏国勋突出了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理性主义性质及其道德科学色彩。王楠讨论了《自杀论》对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分析,突出涂尔干在危机时代重建道德秩序的努力。赵立玮进一步探讨涂尔干视自杀为总体社会事实的观念,凸显涂尔干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65.
道德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私欲之间的冲突,并最终使社会需求完全压制与之相冲突的个人私欲.道德附魅以神魅作为道德的基础,从而使道德的社会需求借助神魅的力量战胜了不道德的个人私欲.道德祛魅重新找回了道德的世俗基础,以理性的利益祛除了非理性的神魅.祛魅后的道德以外在的利益赏罚机制为基础,通过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私欲从而使个人遵守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866.
渊声 《天风》2016,(6):64-64
问:一位肢体家中经济比较拮据,急需用钱,而向我开口借钱。出于爱心,我借给了她上万元,并说好一年内还清。可是,一年半过去了,也迟迟未见对方有还钱的意思,这让我很不高兴。更令我不解的是,当我向她讨债时,一些信徒非但不同情我,反而在背后说我“缺乏爱心”、“把钱看得很重”、“弄得对方不敢来礼拜”,甚至责备我“放债时没有祈祷”,等等,真是令我非常郁闷。我借钱给人难道错了吗?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867.
包兆会 《天风》2016,(11):46-47
正徐宗泽(1886-1947),字润农,教名若瑟,生于青浦县(现上海市青浦区)蟠龙镇,是徐光启第十二世孙。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金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著有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部论著。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出版了《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等著作。他还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多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他也是一位博学  相似文献   
868.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相似文献   
869.
在心学史上,陆象山、王阳明、黄宗羲等人都曾对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提出批评,认为其有“义外”之嫌.牟宗三延续了这一看法,他从康德哲学的视角,指出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是将道德法则置于主体之外,从而是一种他律道德.陆王心学家特别是牟宗三对朱子格物致知理论存在误解.实际上,在朱子那里,格物致知就是克服气禀、物欲的影响,从而使主体充分认识自身性理并使其现实呈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子格物致知的道德形态也是一种自律道德而非他律道德.  相似文献   
870.
休谟的正义理论是克服现代个体自爱与社会性之间系统张力的重要理论努力,但这一理论一直面临一项质疑:正义作为人为德性,其"德性"面相与"人为"面相存在内在矛盾.针对道德心理机制和人为秩序构建过程的细致分析表明,一方面,休谟的德性理论重视行动后果,主张对行动后果的同情是道德评价的出发点,能够为服务于功利后果的人为制作赋予道德尊严;另一方面,休谟的人为秩序构建理论强调动态过程,在小型社会到大型文明社会的演化中,开明自利的自然动机和正义感的道德动机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德性论"与"人为论"彼此支持,共同奠定了大型文明社会的正义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