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讲授。医学伦理学是多元的,许多伦理问题的答案可有多种选择。许多不同伦理思想之间不仅有其差异,同时又是相容和可通约的。我们在尊重伦理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全球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922.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伦理美学命题 ,它着眼于尽心、知性 ,针对“有诸己”的主体 ,并不涉及主体以外的客体 ,因此 ,将“充实之谓美”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 (包括人 )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至完备 ,这就是美” ,进而认为“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 ,似乎是值得再讨论的。  相似文献   
923.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一直是伦理学界公认的道德评价手段或方式。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传统习惯并不具有作为道德评价手段或方式应有的可操作性、主体性、功能性等特点,也不能动态地实现道德评价及其作用。因此,传统习惯即不可能也无必要作为一种道德评价的手段或方式。  相似文献   
924.
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科技时代的批判,是与人的自我意识一同发生的。当今世界,科技已越来越被当作自主的、异在于人的并沿着非人性化的惯性而展开的过程。如何对这一过程重新进行人化?如何使现代人具有科技进步时代的人的内容的清醒意识?这是每一个人文学者必须给予严肃关注的问题。从道德本性的角度视之,科技社会所制造的大量的替代经验对道德实践基础的蚕食和颠覆,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科技社会中如何确立实践智慧、个人亲证在道德领域里的独立性,对于避免当代人的“道德孤儿”的命运,便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5.
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性的内在矛盾,道德的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的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26.
股市道德是对股市运行的能动反映,在一定范围内又能够起到规范股市运行,促进股市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股市运行中的投机问题极为突出。因此,从道德的角度对其加以剖析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27.
立法正统性是指人们对统治立法权的获得,行使及其产品的道德认可和信从。中国传统社会君主立法的正统性来源于儒家意识形态,尤其存在于儒家圣贤人格的设计中,即通过由圣转王,圣王一体来确保君主立法的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92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军队道德建设。小康社会军队道德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与世俱进、开阔视野,要从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机制和道德实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929.
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2003,(6):28-34,67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到明中叶出现了反映当时市民社会道德要求的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传统伦理道德中引发出所谓叛逆的学说,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这一发展倾向,是从中兴理学的王守仁开始,至其后学泰州学派而发展到极端。它导致了传统道德的失范、伦理思想对生活的贴近和对工商市民道德要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930.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3,854(4):31-34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表现了对虚静的审美心境的重视,“乐饵非久”的文艺观也反映出道教尚恬淡的美学趣味、而从其神仙传记中体现出的道教生-美观与善-美观的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宗教伦理美学的特点,同时也是十分值得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