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5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119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331篇
  2014年   1031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915篇
  2011年   1139篇
  2010年   704篇
  2009年   726篇
  2008年   938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652篇
  2005年   594篇
  2004年   498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现实与人生     
三个人在冬天里欣赏太阳。第一个人埋怨道:冬天太冷了,冬天太讨厌了。第二个人现实道:是呀,冬天确实太冷了,然而这冬天的太阳还是很可爱的,我们还是不要一味埋怨,还是安于现状吧。第三个人幻想道:如果能够将夏天多余的光热,放到冬天里来,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年四季该有多么美好呀。多年以后,第一个人成了一个四处漂泊的乞丐,第二个人成  相似文献   
62.
《思维与智慧》2006,(2):F0004-F0004
画面表现了一位母亲在哺乳时的情景,母亲眼帘下垂,平和安详地注视着怀中的婴儿,充满了慈爱;左右两扇对称的窗户既丰富了画面的背景,更增添了画面平稳、安静的构图氛围。作品的表现非常生活化、人性化、充分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回归的主流。  相似文献   
63.
全能的上帝!既然我们在这世上受的噩运,犹如狂风暴雨,无法预测;所以,主啊!求你应允我们,赐我们属天的心思意念,使我们能默然顺服于你。纵使我们体认到自己居无定所,但求你使我们仍坚信你所要我们相信的,万事都在你的掌管之下,若非你的旨意,没有一件事会发生。  相似文献   
64.
林传鼎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37-37,62
情绪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结构之一。情绪概念的内涵广而深,过去一个时期中情绪概念的含糊不清,因而形成了它在社会体系中所起作用的不确定性。这只能证明情绪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相对的不易觉察性。情绪这种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三方面的要素:神经生理的、行为表现的和主观经验的。在日常生活里,情绪的内心交往是通过反馈机制而实现的;情绪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人际的知觉过程而实现的。我国古人已经看到了情绪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有着机体的生理基础。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65.
在很多人眼里,美国人出手阔绰,大手大脚,但在美国呆久了便会发现,实际上大多数美国人过日子也挺细,有时候,他们精打细算的程度还真吓人一跳。半夜排队抢购减价货美国感恩节和圣诞节后的第二天通常是商家铁定的打折时间,  相似文献   
66.
宋代文人的艺术创作较雅,故受众窄,且传播地点有限,趋于精英化;元代文人的艺术创作较俗,故受众广,且传播地点广大,趋于贫民化。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同。  相似文献   
67.
本期值得关注的,涉及道德、教育和科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8.
人们往往渴求上天赋予高智商,喜欢拥有大智慧,却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智慧恰恰是不起眼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69.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境明,千里皆明》,是其"菩提系列精选集"的第三部。自序中有一段话,自道书名之义:"世界是如此隐晦暧昧,我们的心要像大圆镜,凡所鉴照,尽皆清明。"佛教有"大圆镜智"之说,以镜为喻,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佛教智慧强调"如实",其实并无道德判断的意味。众生为无明烦恼所扰,如同明镜蒙  相似文献   
70.
江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1):70-71,62
非法传销是一种极乒社会危害性的销售方式。本文阐述了非法传销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存在状态上的欺骗性、性质上的负面性、危害的严重性,并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非法传销行为进行了归因: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人际信任心理、片面自尊心理、拉人“垫背”的补偿心理。同时指出要杜绝非法传销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