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293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自由,无论是对卢梭还是对费希特,都是其理论的内在追求和预设,并且被赋予最高的价值。然而,由于各自论证的理路不同,结果便大相径庭。卢梭注重情感与心灵的直觉,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取决于人们之间内在情感道德的齐一性;而费希特则秉承启蒙传统,要求理性的查审,认为理性个人之间的交往才是国家的真正基础。他们虽然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但诉诸不同的理论运思方法,故导致了极为不同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2.
罗明星 《现代哲学》2022,(1):109-115
道德临界空间是道德善恶发生质态转化的空间场域。道德主体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恶的极限与善的极限设置临界空间的道德边界,通过内隐约定维持道德临界空间的结构完整。道德临界空间是价值空间、契约空间和博弈空间,呈现出公共性与私人性、同位性与错位性、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空间样态,临界空间中善的临界点与恶的临界点的空间位置,表征着主体的道德境界与道德水平。道德临界空间为主体提供了可以量度的道德行动边界,让主体在不突破对象性主体临界点的道德选择中获得自由的道德生长。可以说,共同体道德秩序的建构就是维持道德临界空间的平衡,通过提升主体的利益计较值、关系亲密度及价值契合度,最大限度克服善恶主观性对道德临界点精确定位的空间制约,依特定道德情景压缩或拓展道德临界空间,是促进社会道德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3.
想象是自然和平常的心灵能力,且自然想象品种丰富,似乎是相互异质的。有哲学家认为,通过想象可以获得哲学知识。但哲学认知需要何种想象?胡塞尔构建了纯粹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想象变更的方法,以获得关于概念或本质的知识。本文从意识活动和想象对象方面阐明纯粹想象的一般结构,以及与想象性的自我与世界的关联。纯粹想象具有纯粹性、自由主动性以及直观性等特征。此外,本文还回应了关于结构和特征刻画的相关争论。胡塞尔设计了想象增强的方法以超越现实的世界,达到可能对象空间深远的区域,检视某类事物可能事例的稳固特征,揭示其本质结构。这种增强方法显示哲学研究的主体间性维度。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终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传承并创新发展.中国革命道德创新发展的百年历程呈现出鲜明的规律特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道德建设途径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社会氛围,重视发挥舆论宣传的激励、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推进道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发挥规章制度的保障作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道德建设,切实发挥实践的养成作用;大力宣传、学习模范人物,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增强道德建设的感染力,积极发挥文化的熏陶、涵育作用;重视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充分发挥利益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8.
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道德决策?这既是一个机器伦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可以实现二者的双向启蒙,最终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机器伦理中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建造道德能动者的方案,二者分别体现了元伦理学中的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前者将道德知识视为显性的事实和规则,将道德决策视为遵守规则的过程,后者则更多地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技能知识,将道德决策视为复杂情境中的熟练应对.基于对两种方案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方案面临着框架问题和常识问题的困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方案虽然不存在先天限制,可以生成内禀的道德规范性,但仍面临技术上的工程限制和安全上的规范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困难的和不可欲的.这在元伦理学层面提供了一种理论判决,即反理智主义比理智主义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道德的本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遵守规则而成为道德大师,相反,只有依赖漫长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致道德成熟.  相似文献   
129.
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涵义及类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评述。该文认为。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不仅拓展了内疚研究的心理学领域。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0.
张娃 《天风》2004,(12):i008-i008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参路10:25-37),耶稣称赞了救死扶伤的撒玛利亚人,看他行得好,并要我们都“去照样行”。我曾猜想,如果那天这个撒玛利亚人在路上遇到的不是受伤之后的行人,而是这个行人正在路上遭受强盗的抢劫与殴打,他还会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吗?耶稣对他的肯定告诉我们,他同样会的,要不然他就不是耶稣所说的“好撒玛利亚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