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1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评中国思想家对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礼法合一论的真义是对“善法”的追求 ,对“恶法”的否定。因为善法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精神 ,反映了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而恶法则是反人道的。墨家强调“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其真实的意思是不道德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 ,与儒家的礼法合一论有相似之处。法家主张“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 ,从而否定了法律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根据。今天 ,我们在立法中贯彻道德的法律化取向需要谨慎从事 :一是注意把那些体现时代精神、合乎社会潮流的道德予以法律化 ,不能把落伍于时代的道德法律化 ;二是切忌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必须认识到 ,应该法律化的道德只是“底线道德” ,而高层次的道德是不宜法律化的 ,否则就是强人所难。  相似文献   
72.
霍夫曼虚拟内疚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涵义及类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评述。该文认为。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不仅拓展了内疚研究的心理学领域。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3.
"权利优先于善"是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观的价值立场.自由主义者都从个人自由及其权利出发来考量国家权力的来源和性质,规范"国家道德中立"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以个人自由为政治伦理的思维原点,导致自由主义理论上的悖论和道德上的虚无化,造成自由主义内部的严重分歧并遭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多维批判.  相似文献   
74.
儒家人物关系论与现代生态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的人物关系论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基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基础,儒家提出了“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人物关系原则。这对于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学、保护环境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5.
医疗事故纠纷的本质及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纠纷及处理的道德本质和司法原则在于对病人权利的维护。强化医务人员对病人生命与健康的医德责任感和病人权利意识,并使之成为自律、自觉的行为是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纠纷发生的第一要素;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法律的制约机制,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是同样重要的。  相似文献   
76.
1主题精神及研讨的重点11病人权利的讨论再度受到重视关于“病人权利是人权的一个部分”的认识已经更加理性化,很多代表都从情感上同意和接受知情同意这类原则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取向和民主格局。欧美的一些代表在讨论病人自主权、推定同意有效的伦...  相似文献   
77.
病毒性肝炎临床试验使用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试验的医德原则医学的进步是以研究为基础的,而研究的最终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均有赖于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临床试验是以治疗为目的的医学研究;也是新药得以批准正式使用前所必须完成的重要步骤。当前,绝大多数治疗措施均有一定风险。因此,治疗研究必须在保证不...  相似文献   
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道德教育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较,总结和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道德教育模式的特色和不足。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对近五十年来的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科学的评价,总结成败得失,这对今后构建现代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正义与美德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观念,从更广的视域看,二者也构成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逻辑基础。质言之,正义与美德各自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意义形式和逻辑面向,标示了两种截然不同、有时竟相互抵牾的道德规范模式。近年来,尤其是随着规范伦理学在现代人类社会普遍注重法制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迅速发展,有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即规范伦理学由于过度追求自身形式的精密化而逐渐减蚀其合理性内核和基础;再者,美德伦理学因过度诉求善良意志的纯粹性而拒绝随社会实践的发展将自身现实化或曰显像化,从而造成正义与美德体用殊绝,亦即二者结构的严重失衡及其内在逻辑张力的断裂。道德主体行动判断力和价值观的减弱亦可在这一背景下解释。  相似文献   
80.
白彤东 《哲学研究》2012,(1):113-118
一、导论一个儒家若是读了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de Waal)的《灵长类动物与哲学家》(Primates and Philosophers,以下简称《灵哲》),可能会觉得很高兴,甚至有一种"沉冤得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