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85篇
  587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454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境明,千里皆明》,是其"菩提系列精选集"的第三部。自序中有一段话,自道书名之义:"世界是如此隐晦暧昧,我们的心要像大圆镜,凡所鉴照,尽皆清明。"佛教有"大圆镜智"之说,以镜为喻,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佛教智慧强调"如实",其实并无道德判断的意味。众生为无明烦恼所扰,如同明镜蒙  相似文献   
22.
赵国新 《学海》2011,(3):188-192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既是一部文化批评名著,也是一部政治学名作。作者应时势之需要,赋予文化以政治教化的功能,以此来纠偏中产阶级的市侩习气,驯化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以力求社会摆脱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可能。阿诺德的对策固然有迂阔不实的一面,可他从文化角度去解决社会问题,对于20世纪新左派知识分子倡导的文化政治多有启发。  相似文献   
23.
在举国震动的“非典”扰乱下,绝大部分国人都忧国忧民、顾大局、讲奉献,以主人翁责任感投入到“非典”防治工作中,这是国人的良好精神状态,可是一部分人也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严重影响了“非典”。本着重分析非典防治工作中少部分人的心理错位,以及相应的心理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24.
近承友朋雅意 ,惠贶张华松先生新著《齐文化与齐长城》。是书由著名历史考古学者罗哲文先生检署 ,法书典雅脱俗 ,清丽曼妙 ;序言则出自史学名家徐北文先生之手 ,洋洋洒洒 ,字字珠矶 ,洵非一般泛泛之论。序文不仅体现徐先生对于齐文化的真知灼见 ,更体现出老一辈学者对新一代学人的殷殷关爱之情 ,故捧读斯序 ,感人至深。近年出版有关齐文化的专著不少 ,但大都由于作者工作性质的关系 ,或则为纯考古学的著作 ,或者仅从传统的历史文献中寻绎而来 ,真正考古与文献兼重 ,是两者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者 ,则为数不多。而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齐长…  相似文献   
25.
本着科学研究工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与严肃的学术道德,为维护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保守主义思潮的反弹。可以说,从现代化开始的那一天起,文化上的保守倾向和进步倾向之间,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目前发生在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仅仅是数百年来保守与进步之争的一个表现。从文化哲学的观点看,进步与保守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  相似文献   
27.
<正>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28.
伊斯兰伦理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从恩霖伊斯兰教有着极为高尚的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认真学习研究它的思想特点,对适应当前普及精神文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目标与辨证的统一性”、“信仰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性”、“继承传统与楷模作用的统一性”、“针对时弊与求...  相似文献   
29.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二十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在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企图在承接传统的基础上,发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民族自救,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理想。他从十六、七岁(一说为十四、五岁)起,由于对人生“不胜其怀疑烦闷”,即“倾慕出世,寻究佛法”(《人心与人生·成书后记》)。其后虽转向儒学,并对之研究有素,但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始终掺杂了许多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30.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