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11.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奖,其中最佳配乐奖因其固有的音乐特性引起人们追寻。该电影音乐用印度笛音作为少年替身,以印度鼓乐衬托少女婀娜,凭微分音乐诠释电影传奇,获得最佳配乐奖可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912.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法国的启蒙主义运动,对几乎所有的中国著名美学家,包括不同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都起到过不同的"启蒙"作用。尤其是法国启蒙主义"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更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美学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3.
民间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民间蓝印花布的美学理论基础入手,研究了其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美学特色和表意抒情、含蓄隐喻的符号表现形式与特点,并探讨了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及创新。  相似文献   
914.
关于轮回的时间概念 ,在亚洲文化中居主导地位。这一概念迫使我们采用新的视角 ,去审视“智慧”的传统含义 ,“天人合一”以及“诗学的不朽性” ,以期获得新的启发 ,并为今人所用。这种重新考虑的过程不是在隔离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而是通过最充实、最深刻的对话方式展开的。这个时代要求人们不仅在本国范围内 ,而且也应从跨文化的 (transculturally ,interculturally ,orcrossculturally)背景下来丰富充实自己。在日本与中国古典美学中 ,关于自然的概念是通过艺术形式诗性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915.
邹元江 《哲学动态》2023,(1):107-116+127
梅兰芳的“表情”并不局限于“面部”,而是“具身”性的。所谓“具身表情”也即戏曲演员处处以“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身体纯净姿式来“表情”,它是以唱、念、做、打(舞),口、手、眼、身、步等极其繁难艰奥的“四功五法”童子功为根基所建构的身体“姿式化”的审美符号系统。梅兰芳的表演处处要显得美又不费力,就必然涉及戏曲演员“新的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在”即“异在”。“在”之作为出离遮蔽,作为“展开状态”,正是通过“特定变异”而扬弃自身,即以非对象性的“异在”而“在”。这个“异在”正是梅兰芳所获得的“新的存在”之独属于艺术家的“存在感”。这种独异于人的艺术家的“存在感”使原本日常的“梅畹华”生成为“尚不是的……”,由此开启了梅兰芳“在”即“异在”的独绝审美在场视域。正是奠基于具身表情所凸显的“在”即“异在”性,对梅兰芳表演艺术最根本的知觉视域因而就是借助“观众的想象力”可心观直透的作为非对象性、非实体化“纯粹的创造物”的意象世界。正是借助建立在具身性童子功基础上的“反复出现的原则”——“前置表达”这个“演员的秘密”,梅兰芳的表演处处让观众目(耳)不暇接地知觉到具身意象的生成性、流动性和重叠性。  相似文献   
916.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917.
在道教传统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经验。本文以此对道教视域下的"山"意象进行梳理,尝试从"山"的三种环境美学特征:"清静"、"神秘"、"神圣"来揭示其宗教意义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18.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919.
《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这样人才会拥有超强的生命力以及把握外物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心灵"psuchē"观念,有着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即人心可以区分为低级的个体心灵和高级的普遍精神。稷下学者和古希腊的学者都提出有一个高级的永恒的绝对者存在。这个绝对者在西方后来走向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而在中国则是有神性却非神灵的"道"。  相似文献   
920.
邓福田 《美与时代》2013,(4):9-12,1
视觉文化以其强大的图像形式,不断重塑着美的本质与美的内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掀起了一股大众审美的浪潮。在这种视觉力量和大众审美力量的合击下,高校美学课只有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重构,才能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审美要求,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学科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