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心理疏导疗法是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2.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呈现出对山水自然美的一种表现和欣赏,通常还具有一种给人以精神启悟的哲学意义.而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这种"精神哲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道家思想的生发.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依托,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追求、空间布局的构设、以及色彩体系的呈现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封面说明     
唐人临《黄庭经》卷,佚名。纸本,手卷,26.3cm×106.3cm。历代书法家所抄写的《黄庭经》,为《太上黄庭外景玉经》,约成书于魏晋之际。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中已有著录。一般认为该经出于《黄庭内景经》之前,亦有人认为出于《内景经》之后。  相似文献   
154.
利益集团如何用“中和之道”守护既得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中国道教》2009,(5):33-39
以道家、道教的“智慧之眼”审视,利益集团应该如何用“中和之道”守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若以人之常情分析,谁不想守护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谁又不想把自己的既得利益代代相传?有谁愿意君子之泽、当世而斩?然而,既得利益集团从历史走到现在,往往却是事与愿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从手上丢失,为什么会如此?有没有什么路径进人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55.
由老子开创的“法於自然”的道家学说,经过战国、秦、西汉各个历史阶段自身认识的深化提高和系统完善,在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道教,并诞生出自己的一部主要经典——《太平清领书》,即今存的《太平经》残本。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各学派之间矛盾问题的论辩、思想观念的融合,特别是两汉时期与儒家文化并存,儒道互补,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观点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诸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雕塑和绘画艺术品的汉画受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汉画,即汉代墓葬建筑材料砖、石上的绘画,盛行于西汉中后…  相似文献   
156.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57.
158.
《中国宗教》2004,(4):64-65
  相似文献   
159.
正"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1],这是华严四祖澄观对《华严经》做出的高度评价。《华严经》历来被称作"经中之海"、"经中之王"。华严大本有三种,即晋译《六十华严》,唐译《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除三种华严集成本外各支品经也极多,最早可推至东汉的《兜沙经》,"仅翻译一事,即绵延了约八百年。因此,不论哪个学派和宗派,不涉及《华严》者几乎没有"[2]。《华严经》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0.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