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伊斯兰经学沿着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传入我国,中国伊斯兰经学学者所选用的课本基本都是流行于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名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秉持着中和公正的传统。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逐渐进入到中国。史籍记载,从永徽二年到贞元十四年(651-798)的148年间,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团达39次之多。除官方的使节外,民间的来往也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972.
伽达默尔认为,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到被称为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浪漫主义和后浪漫主义时代,始终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实践的经验知识,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经验,因为实践不仅仅意味着生产人们所能做的东西,还意味着可能性之间的选择和决定。实践总是与人的"存在"有关。但由17世纪的科学观念所形成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关系,使得对自然的科学—技术掌控不仅形成规模还扩展至人的社会生活。伽达默尔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政治意识的发展没有相应地跟上科学启蒙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因为监督可能是由科学产生的知识应用并不是科学的任务而是政治的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关注精神科学,它能够从实践的角度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科学的关系,并提供真正的关于人的知识。  相似文献   
973.
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而对体像的不满意可能形成困扰。存在体像困扰的个体更多体验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且体像困扰和进食障碍、体像障碍等精神疾病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介绍概念的同时,本文还对体像困扰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已有研究表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受到体像困扰的影响;体像困扰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也存在文化差异;家庭、同伴和媒体对于体像困扰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74.
道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佛、佛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道、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道的对立面是非道,非道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佛。成佛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佛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相似文献   
975.
心理表象技术是指以呈现和操控心理表象为方式,达成心身健康目的的心理技术。研究梳理西方心理表象技术研究的历史,整理出十种比较体系化、有应用价值的心理表象技术;概要介绍了该技术在医疗护理、临床心理、教育、体育、社会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其有效的技术操作机制。最后,在新近的相关实验结论基础上,笔者提出"心理表象环境论"作为其有效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976.
记得在少年时,常听长辈们说海里凡毕业时要举行隆重的“穿衣挂幛”仪式,远近各坊清真寺的乡老及将要毕业学生的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经此仪式后,他就要离开师傅和同学,独自到一个坊上去负责教务了。  相似文献   
977.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978.
清代学者钱大昕是最为典型的考据学家,考据就是他学问的全部。其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都与宋明的义理之学迥异其趣。然而,钱大昕不只是考据学家,他还是虔诚的儒者,因而他即便对义理和义理之学持否定态度,也不得不以明道为旨趣。基于这种特殊心态,钱大昕只能调停于训诂和义理之间,祭出"训诂即义理"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979.
严锡禹 《天风》2017,(9):25-25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980.
论阿伯拉尔的至善与德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