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为北地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寺中现存石碑一通,碑尾有“(?)正隆三年戊寅岁十五日建讫”。则此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式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留存至今只有南殿(文殊殿)为金代原物(惟屋顶为元重筑),难能可贵的是四壁满布壁画,熠熠生辉。据文殊殿西壁南上方题记说明,壁画是六十八岁的宫殿画家王逵等用了十年时间(从正隆三年到大定七年)。  相似文献   
432.
《佛教文化》2009,(6):6-7
在主持佛牙迎归仪式上的主法法语 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初春之际,因缅甸联邦政府为祈国家太平,人民幸福,特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商,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佛牙舍利,到全缅各地巡回瞻礼,供缅甸广大人民礼拜供养。为是举国行动,万众欢喜赞叹,并于1997年3月5日圆满。今日良辰,迎归回国。  相似文献   
433.
难忘供果香     
曾经路过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挂单一夜,这是所显密圆融的道场,道风很好,入夜时分,一帮年轻僧人在大殿辩论:一方认为供佛的供果即便放坏了,也不能给居士、工人吃,不然错因果;一方认为既然供佛的,大家都可以吃,众生都是未来佛,听到最后也没有切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434.
张玉璞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儒家所吸收,使儒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儒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儒、佛...  相似文献   
435.
1938年,韩穆敦在纽黑文出版《唯识二十论》英译本,首次将《唯识二十论》以英译本的形式引进西方。但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于韩穆敦其人关注甚少,对其翻译《唯识二十论》的缘由始末也未有过详尽论述。事实上,韩穆敦及其《唯识二十论》英译本不仅在西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韩氏本人翻译《唯识二十论》的缘起、经过也极具代表性,这与20世纪初期东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的碰撞,南京地区的中国学者对于唯识论的推崇与复兴,以及他本人作为西方传教士、学者所肩负的传教使命等方面密切相关。韩穆敦所译介的《唯识二十论》,不仅促进了佛教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也堪称20世纪早期美国学界、宗教界与中国佛学界学术交流与对话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436.
丽末鲜初是韩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换期。它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王朝的更替和革新,而且从思想理念上开启了性理学一统天下之门。在这过程中,守旧派与革新派围绕现实认识以及指导理念而展开了较量。结果是,虽然看似一方取得了胜利,但从整体来看,没有绝对的胜者与败者,大都是二者实现折衷性的、相互借鉴式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这对解决当今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37.
衡山之雄奇,自古吟咏不绝,无须赘言。单论其佛道共存一山、共荣一庙特色,就足以冠绝群山了。南岳衡山,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横亘八百里,有峰七十二。潇湘流其右,沅澧绕其左,向以势雄、景秀、境幽、文丰为特色。《尚书·舜典》记载: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可见远在舜帝之时,南岳已如泰山一般,在中国享有声誉。  相似文献   
438.
刘先和 《佛教文化》2011,(4):122-123
小荷:你说学佛人要善于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融入佛理之中,自觉地、本能地用佛理来认识世界,认识一切现象,认识生命。不知这应该如何实践?  相似文献   
439.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4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