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方法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文中讨论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逻辑依据与历史依据。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它们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中进一步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基本方式,包括次序式整合、平行式整合、交叉式整合等。  相似文献   
72.
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沛  李晶 《心理科学》2003,26(6):1020-1024
本研究利用三段论评价任务,分析了已有信念与三段论逻辑状态间的交互影响,探讨了三段论推理判断中信念偏差的存在与作用机制,同时从信念偏差角度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发现:1.范畴三段论推理的逻辑判断过程中存在信念偏差效应;2.信念偏差效应以逻辑状态与结论可信性交互作用的方式存在;3当逻辑结果与信念相一致时,信念会促进逻辑反应,反之则妨碍逻辑反应;4.信念偏差效应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单模型三段论问题影响最大,而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多模型三段论问题相对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3.
“亚当·斯密问题”的逻辑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问题”是指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存在着对立或不一致的问题,最初由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所提出。此后,随着现实与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斯密的两大著作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对立或者不存在对立,而是相互一致的。这些看法都具有各自的积极合理的内容,但缺乏辩证的观点,而没有看到“斯密问题”自身的逻辑张力,也就是说,“斯密问题”所指涉的是现实的经济与伦理之间及作为其理论表现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斯密问题”所含的这些关系呈现出了一个动态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74.
朱葆伟 《现代哲学》2003,24(1):10-15
“恰当地提出问题”对于哲学甚至比对于科学更为重要,它体现出哲学活动的特殊性质。提问开放新的视域。使我们超出习见,进入思考和对话。着重于提出问题而非构造理论,在今天可以被视为一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大量需要研究的课题,也要求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哲学的自我批判,不仅使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被重新审视,它的探索方式乃至其功能与合法性根据也受到质询。对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把握时代和探索哲学发展途径的入手处。  相似文献   
75.
从建构论角度来看,文化对身体的塑造不可避免且日益深入,这与人所追求的全面自由解放的目标构成了悖论。借鉴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对文化塑造身体的建构论进行双重思考,可以更好地把握身体的文化属性和生物属性的交融性,并有助于在身体对于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的路径的维度上给出某种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76.
非存在问题被认为是最古老且最具吸引力的哲学问题之一,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除非我们有对非实存东西的充分理解,否则我们无法充分理解心灵。当代非存在问题的核心是非实存对象问题,由此所引申出的子问题包括:有非实存对象吗?如果有,非实存对象是什么?有关非实存对象论断的真假如何?它们在心灵中的位置如何?随着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的传统否定存在命题被深入解读,并且形成了两种关于非实存东西论断的真之逻辑方案和形而上学方案,而意向对象的表征刻画则凸显了其心灵维度。  相似文献   
77.
<正>2014年11月2日,由上海伦理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慈善伦理与核心价值观学术论坛"在上海市召开。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含着向上的精神,又蕴含着向善的精神,向上就是要进取,向善即做一个善人,而慈善伦理就是倡导一种向上、向善的实践精神。慈善的伦理精  相似文献   
78.
在后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人权的"普遍性"问题和西方学界的理性主义批判融合在了一起。理性主义的式微使人权无法在哲学上被论证为"普遍性"的,同时道德直觉论承担了人权实践的解释和补充作用。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建构论开始批评道德直觉论的不足,并提出了人权的"主观普遍性"理论。为了避免产生过于激进的人权观念,德沃金和哈贝马斯分别从司法传统和共识的角度,对"主观性"的人权理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9.
朱汉民  刘觅知 《中国哲学史》2012,(3):101-108,129
王船山以毕生精力从事学术研究,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既有深厚中国文化传统、又有超前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湖湘知识群体通过对船山思想的多元性诠释而实现自身文化体系的重新建构,船山思想也为不断演变发展的湖湘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0.
陈晓华 《哲学动态》2015,(4):111-112
<正>2014年11月7~9日,中国逻辑学会2014学术年会在湘潭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逻辑学会和湘潭大学主办,湘潭大学哲学系承办。本次会议盛况空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130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次大会。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99篇,安排了16个大会主题报告,54个分组讨论报告。本次大会旨在为全国逻辑学者提供—个展示、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大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