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81.
入春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在祖国神州大地肆虐,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果断作出全面部署,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  相似文献   
282.
普特南与相对主义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罗蒂  李红 《世界哲学》2003,34(1):56-69
普特南在《戴有人类面孔的实在论》中谈到,“我常常被问到我在什么地方与罗蒂不同”①而我则经常会听到相反的问题。我们两人之所以会被问及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其他哲学家不愿接受的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83.
普特南与罗蒂的对话:实在论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军 《世界哲学》2003,3(1):70-80
普特南与罗蒂是目前美国哲学界极为引人注目的两位哲学家①,虽然他们的哲学气质很不相同,一位注重科学、逻辑,一位强调文学、艺术,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他们的哲学立场越来越接近,殊途同归于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并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84.
《世界哲学》2003,(3):111-111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nternationnal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Philosophy(ISCWP)]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会议东道主)和美国哲学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APA)]合作,将于2003年7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主题为“哲学交锋-交融:戴维森哲学与中国哲学(Philosophical Engagement:Davidson’s Philosophy andChinese Philosophy)”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本届  相似文献   
285.
论“是”的哲学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的关键句式“X是”,采取与传统的“存在”理解不同的解读途径,从系词“是”的哲学用法入手进行重新理解。这样理解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西方本体论哲学中许多深不可测的问题,都可以从普通系词“是”的哲学用法中获得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86.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方法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文中讨论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逻辑依据与历史依据。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它们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中进一步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基本方式,包括次序式整合、平行式整合、交叉式整合等。  相似文献   
287.
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沛  李晶 《心理科学》2003,26(6):1020-1024
本研究利用三段论评价任务,分析了已有信念与三段论逻辑状态间的交互影响,探讨了三段论推理判断中信念偏差的存在与作用机制,同时从信念偏差角度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发现:1.范畴三段论推理的逻辑判断过程中存在信念偏差效应;2.信念偏差效应以逻辑状态与结论可信性交互作用的方式存在;3当逻辑结果与信念相一致时,信念会促进逻辑反应,反之则妨碍逻辑反应;4.信念偏差效应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单模型三段论问题影响最大,而对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的多模型三段论问题相对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88.
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钟毅平  谭千保  张英 《心理科学》2003,26(3):542-542,544
1 问题的提出N.w.海姆斯特拉和L.H.麦克法林早在1978年指出“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物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D.V.坎特尔和K.H.克赖克曾在1981年撰文指出环境心理学要探讨和分析人的体验和活动与有关的社会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主要探讨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指出人的意识、行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换而言之,人的环  相似文献   
289.
“亚当·斯密问题”的逻辑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问题”是指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存在着对立或不一致的问题,最初由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所提出。此后,随着现实与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学者们普遍认为,斯密的两大著作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对立或者不存在对立,而是相互一致的。这些看法都具有各自的积极合理的内容,但缺乏辩证的观点,而没有看到“斯密问题”自身的逻辑张力,也就是说,“斯密问题”所指涉的是现实的经济与伦理之间及作为其理论表现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斯密问题”所含的这些关系呈现出了一个动态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290.
夏辉 《现代哲学》2003,(1):89-94
在建立以性善论为核心的道德天命观过程中,文化根基的问题观照和传统文化的资源借续是孟子的理论立足点。通过以性善言天善、以心性的价值合理性印证天命的价值理性和“德福合一”的新解释,孟子重建了人的道德信仰,完成了对天命报应论的全新构想。心性的价值合理性与天命的价值理性之间的相互印证,是孟子性善论及其天命观中最有创意的理论运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