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早在公元6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就创造了以爻卦为命题形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体系的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此后,又给出了爻辞和卦辞的语义解释系统。后来,又给出了《易经》的语义和语用解释系统。它自古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的传统逻辑、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互补结构整体思想的形式结构和推理有效式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数理辩证逻辑,是以易经逻辑为其辩证逻辑基础的,它又是易经逻辑的一致性扩大系统。它为实现易经逻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现代逻辑形式化方法。本文给出的易经逻辑形式公理系统DPA++就是其现代化形式公理系统。  相似文献   
602.
杨武金 《哲学研究》2023,(3):79-86+127
中国古代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悖论,这是中国逻辑史和悖论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一直热衷讨论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典籍,《墨经》讨论了言尽誖、非诽、学无益、知知之否之足用、仁义之为内外等悖论。本文通过准确考察这五个悖论的含义和基本来源,初步认定它们多来自儒家或道家的主张。墨家对这五个悖论形成了或语义或语用角度的理解,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作了消解。通过分析悖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墨家所提炼和消解的这些悖论在本质上是逻辑矛盾,而儒家或道家所主张的论题则属于辩证矛盾,属于某种严格意义上的非逻辑悖论,即渗透了独特思想文化内涵的哲学悖论或科学文化悖论。区分两种不同悖论,或许更有助于把握墨家和先秦儒家、道家各自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603.
在中国语境中,公德概念是宏观国家之德和微观公民之德的有机统一,立足于实践以国家之德"引渡"公众之德是实现两者统一的逻辑路径。宏观公德体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微观公德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两者的关系经历了"混沌一体""分化发展""有机统一"三个发展阶段,公德的内容由强调"齐一性"向注重"层次性"转变。真正落实公德两层面内容的有机统一是未来中国语境中公德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中国公德建设方案形成的关键之笔。  相似文献   
604.
编者导语     
<正>现代逻辑是一个广泛的领域,自从弗雷格、皮尔士等创立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数理逻辑黄金时代"和70年代的"哲学逻辑黄金时代"。逻辑也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20世纪前30年间,我们大致可以说逻辑就是类型论;一阶逻辑成为大写的逻辑(the logic)则要  相似文献   
605.
阳光书系     
《科学与无神论》2010,(5):F0004-F0004
这是一部无神论的杰作!它2009年12月出版,作者David M.Brooks博士在书中毫不客气地抛弃了传统宗教,认为无神论是必然的。作者坚信在这个时代理性和逻辑一定会战胜迷信、神话和宗教信仰。这本书引起读者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606.
佛经的翻译,不仅是建立中国佛教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佛经的翻译过程,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儒、释、道三家。作为三家之一的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的流传,到东晋时趋于繁荣;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学派;隋唐时进入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607.
关于“一准乎礼”法理逻辑的伦理建构,是从纵深层面探究唐律礼法融合的内在进路,以动态式的概念推演来揭示唐律的法理逻辑渊源.具体而言,就是以“仁”作为“一准乎礼”的论证基点,以“仁者人也”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法律终极诉求,从而催生出“己、家、国”之实体层面的逻辑递进性,这是以“仁”一“己”之间的规定性为逻辑起点、以“家国一体”为法律运行环境而构建“一准乎礼”法理逻辑演化的载体形态.  相似文献   
608.
2013年10月18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逻辑学研讨会"清华邂逅阿姆斯特丹大学"在甲所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的刘奋荣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Sonja Smets具体组织。该会旨在加强清华大学同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机研究所(Institute for Logic,Language and Computation,以下简写为ILLC)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双方在逻辑研究领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09.
《逻辑学研究》2010,(2):F0003-F0003
<正>《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提高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  相似文献   
6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