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泼墨凤林谷工笔般若苑--六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传统景区冲击的情况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要紧紧抓住文殊信仰这一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五台山的文殊形象和朝圣线路进行设计包装。  相似文献   
82.
李翎 《佛学研究》2004,(1):271-284
本文以印度造像为原型,系统考察了藏密观音形象的变化。认为,“香王菩萨”图像为早出,图像功能是持咒供养像。“空行观音”为晚出,图像功能为持咒成就法观想像。同时流行的持花思维相观音,是如意轮观音,其样式影响到汉地水月观音的形成。因此,汉地及日本流行的“水月观音”是综合上述造像功能和样式而创立的变体。另外,据胎藏曼陀罗记,跏趺坐、持花施无畏印(或与愿印)者,是水菩萨。《图像钞》卷七误将如意轮观音作为水菩萨的一个身形。  相似文献   
83.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84.
李翎 《法音》2004,(8):20-24,i002-i004
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一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种: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宝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是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Getty),他注意…  相似文献   
85.
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在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形式、造像题材呈现出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石窟造像由最初的单一题材发展为多种题材、多种类型的组合形式。石窟寺艺术在唐代达到顶峰,五代宋元开始减弱,明清至民国逐渐衰退乃至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6.
李翎 《法音》2008,(12):46-51
擦擦,由于其特殊的制作、使用方式和流散情况,不同于寺院壁画、塑像和金铜造像等可能具有比较明确的地点和时间,因此擦擦的断代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7.
由香港道教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的"书斋与道场:道教文物展"于2008年2月22日起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本次展出的近百件与道教有关的文物中有神  相似文献   
88.
黄春和 《法音》2001,(1):31-36
藏传佛教是印度密教与我国藏族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藏传佛教造像以藏传佛教特有的崇奉为表现对象,风格上以印度密教艺术为基本依据,同时融入了藏民族传统审美和表现手法,是雪域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藏传佛教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最初主要在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聚居区传播。直到元代,随着西藏辖归内地中央政府,开始传入内地,此后在内地一直传播不衰。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终是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中心。在元明清帝王的一致崇重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活动分别在三代的宫廷开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  相似文献   
89.
张利华 《佛教文化》2009,(6):106-107
佛教是充满了智慧、仁慈、光明、清凉与安慰的一种宗教。佛教的理论阐述着关于宇宙、人生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法师,是指善于学法与善于说法的人。我本人视法师为“现实”中的菩萨,是世间有情的觉悟者。我认为他们所讲的“法”,能从精神上解除众生的“痛苦”。我敬仰法师们的智慧与仁慈,更敬仰他们能超凡脱俗,对于茗山这样的大法师更是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90.
张方 《中国道教》2009,(3):31-33
关中地区是我国早期道教盛行的地区之一,南北朝时期新天师道与楼观道先后活动于这一地区.这些教众结邑社、造神像,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化遗存.目前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石(包括一些流失海外的)大约有六七十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如此大鼍集中的道教文化遗存是研究我国早期道教的重要资料,但由于材料公布时间相对较晚,一些重要的金石著作和<道家金石略>均未收录,其材料仅陆续发表在一些考古与美术史学者的论文与著作中.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