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初中生心理问题大多属于发展性问题,正确检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2.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澜  张大均  陈旭 《心理科学》2004,27(6):1389-1392
运用专题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和家庭间接辅导相结合的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1)整合性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2)干预措施对学习适应低水平组学生的促进效果较为显着。  相似文献   
23.
所谓“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当前,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耗时多、效果差等现象.据我分析其根源主要是学生无法适应老师的教,老师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适应性的实验与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4.
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存在很多研究生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或者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他们缺乏信心与责任,学术腐败,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现象。当下,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科研院所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引导和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5.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适应困难,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所有的社会问题必然折射到学校中。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仍然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6.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对211位大学生(男120人,女91人)的调查结果表明:(1)精神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直接影响;(2)精神质还通过社会适应能力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27.
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基本要素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大学生合作学习对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大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8.
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屈智勇  邹泓  王英春 《心理科学》2004,27(1):207-211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5年级到初中3年级38个教学班的班级环境及其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班级环境可以归为3种类型:团结向上型、一般型和问题型。在学校喜欢、学习兴趣、学业效能感和自信心上,团结向上型班级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问题型班级的学生。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校喜欢、学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学业行为的间接作用大于其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9.
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它是人的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和发展多方面能力,形成健康人格,成为高素质人才以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目的就是通过有效干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不适应,提高其相关的成绩。健全他们的人格,增强学习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30.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寻求各种积极措施,通过“克服自卑——改变性格——正确评价——家校结合”的模式,对其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增进身残学生的群体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