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倪杭英  马剑虹 《应用心理学》2007,13(1):61-64,86
现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成绩会受到学习策略、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生的英语成绩、学习策略、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讨论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和路径,得出以下结论:一、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自我效能感、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显著,英语成绩受认知记忆策略的影响最大;二、最常用的英语学习策略是补偿策略、记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三、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掌握的主要自我效能感因素为学习能力和挑战心,主要学习观念因素是方法和自信.  相似文献   
442.
“世说新语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也是美的成就权高的时代,而在这种层次背后,却有着魏晋人士所独有的心理建构,即在言行、才性、雅俗、狂慎等不同心理层面的深层构建,展示魏晋名十的心理建构及其悲剧冲突,在伦理观念上,要张扬个性要“宁作我”,而礼法名教的层层束缚,导致了循礼与违礼,崇教与悖教的心灵冲突,归结为人生理想,则是一往情深的主体,  相似文献   
443.
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林钟敏 《心理学报》2001,34(1):37-42
探讨大学生对日常不同学习行为的控制程度的认识、责任判断、情感反应和帮助行为的关系特点,以验证责任归因理论对我国学生的适用程度。与此同时,研讨归因理论的同类研究中很少涉及的学生思想、观念对责任归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4.
面对新世纪宗教工作的新形势,需要明确和掌握以下重要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政策。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深化对我国现实问题和宗教工作的研究,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45.
446.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三的普遍认同,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说,其不仅客观反映了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而且透析出人类生命结构中对形式美的感性认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造型观念和思维定势还在更深的宇宙哲学层面上验证了三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447.
朱兆丰 《中国宗教》2022,(11):88-89
近年来,中国的佛教研究开始突破哲学学科的建制限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不断汇聚到佛教主题之下,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学科。但是,由于各学科所忠实的研究路径之间存在着抵牾之处。  相似文献   
448.
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吉祥观念最初源于古人的祭祀和卜巫活动。吉祥图案的最大市场存在于民间。吉祥主题所表现出的普遍适应性、生活性,包含着科学合理的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把吉祥的符号和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使设计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种理念是每个中国的设计者都不能丧失的。  相似文献   
449.
书喻     
社会是书的具体注释,书是生活高度的浓缩。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有着不结之缘。特别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他们爱书,读书,也著书。既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壮丽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由于热爱书,得益于书,中外名人大都为书设下妙喻,留下由衷的礼赞。著名学者亚兰说:“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对别人的想法的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想法中采撷适合自己的东西。”来,让我们一起感悟书喻吧。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人类虽然已从茹毛饮血的愚昧中走出来了,从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450.
张凤阳 《学海》2014,(2):71-77
"怨恨"是无力对他者施及的伤害即刻还手却又饱含复仇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交互性生活场景中,一般是"弱者"一方的态度。尽管怨恨心理及其助推的报复行动见于任何时代,但相形之下,平权观念制导的普遍性生存比较与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分层落差相对撞,则特别容易酿成怨恨的群体性积聚。因此,社会怨恨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伴生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学理分析是描述性的,重在揭示其生成机制;但寻求怨恨的克化之道,却不能固守价值中立原则。考虑到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搭建起了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础框架,所以,设法克制或化解怨恨,不应回归过去,而应面向未来,在现代性平台上建构一套分配稀缺资源的公正的制度与程序,并努力培育一种既尊重差异又拥有基本共识的包容性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