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10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国内“宗教学界”对西方宗教的兴旺颇多张扬,对基督教神学尤其是情有独钟.以至在国人中制造出一种假象,似乎西方文明,包括科学与民主,都是由宗教滋养出来的.至今仍然炽热,统治着一切。这不仅篡改了西方全部近代史。也严重扭曲了当前的西方现实。为了校正此类偏颇,我刊开辟了《国际视窗》、《无神论在西方》、《阳光书系》(西方无神论著作介绍),报道和反映西方世俗人文主义、新无神论运动等近期信息和主要思潮.以助读者对西方文化的全面了解。由于人少力微,欢迎学者赐稿,欢迎读者指导。  相似文献   
842.
问:宋先生,您从事伦理学教学和研究30多年了,治学有成,请您谈谈您的问学之路好吗? 答:可以.我是1960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留校的,当时留校的还有十多位同学.我分配在逻辑教研室工作,主要教学任务是讲形式逻辑,也兼顾辩证逻辑.教学之余,我们两三个年轻老师常一起讨论辩证逻辑,后来翻译出版了苏联哲学家科普宁的<作为逻辑的辩证法>,还参译过罗森塔尔著的<辩证逻辑>.那时国家经历政治动荡,学校几番分拆变迁.  相似文献   
843.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种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人们近年来围绕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很多研究,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研究尚未完全阐明这一理论的所有基本问题,因而对其作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仍是敞开的。一个直接的问题是:人  相似文献   
844.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采取了"入境而问俗"的"适应主义传教路线",其所带来的西洋画风被宫廷所青睐,并逐渐对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产生了影响。西画东渐后,中国传统木版画通过吸收、变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样态,为天主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回溯明清美术史,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洋画风"可谓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传统文人阶层鄙夷这一画风,评价其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但不可否认,其对民间艺术手法和审美意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5.
本文分别从佛教的教、理、行、果四个方面,对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进行研究,探索其净土思想。通过分析宏道的判教原理、净土实存之证明及信、愿、悟并进的修行理论,反映出其显净理、破狂禅的宏法目的。  相似文献   
846.
牛森  吴丹 《美与时代》2021,(3):70-71
由于中西方园林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所以中西方园林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又同属世界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璀璨的瑰宝。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的历史演变、文化差异以及二者的共性,探究中西方园林交融的过程来展望未来世界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47.
原军超 《法音》2020,(1):26-32,33
禅修与正念日益成为西方学术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多数重要发现都是以重视禅修实践的佛教僧侣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从人物传记和社会风潮两个视角,勾勒佛教如何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后阐述该领域开创性的实验,最终认为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将促进对人类意识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48.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相似文献   
849.
关子尹 《现代哲学》2005,68(2):69-90
本文分引论、通论、分论和结论四部分。在“引论”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康德和黑格尔对哲学史的看法,但作者认为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问题,就是康德把哲学史看得太轻闲,而黑格尔则把哲学史订得太封闭。在“通论”中,为了探讨哲学史撰作的意义根本,作者列举了一些要目,作为反省的据点,其中包括:康德就“学院意义的哲学”与“世界意义的哲学”的区别、哲学活动的“处境”问题、哲学史撰作涉及的处境差距、哲学史的过去与未来导向、哲学史的主动性和进步问题、哲学史的分期和标名及种种有关的复杂性、哲学史的发展与脉络问题等等。在“分论”中,为了说明上述要目对哲学史的撰作和理解的深远影响,作者列举了西方哲学史各种最具代表性的分期和标名,以显出其中所可能涉及的种种复杂性,并作出初步的批判的反思。在“结论”中,作者带出“实质”和“虚灵”两种哲学史撰作风格的区别(前者为史实导向而后者为意义导向),并指出必须能于前者之上进一步发展后者,哲学史家才能于哲学史的撰作中取得方法上的主动和让哲学史的意义空间得到有创意的开拓。  相似文献   
850.
阿尔都塞晚期以“偶然相遇”的方式对唯物主义作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理解,这一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判断之中。一方面,阿尔都塞对精神分析中的结构主义要素进行了批判,并从“偶然性”出发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特质。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推进了“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由精神分析所体现和催化的“偶然的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以意识哲学为代表的同一性学说的深度反思和批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则加深了对客观现实性的聚焦和关切。总体而言,阿尔都塞基于精神分析学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探讨,既构成了西方当代唯物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同时呈现出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