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92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充分说明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加快民族地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  相似文献   
92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复兴的理论既继承前人又有独特的创造性贡献,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求索民族复兴的真理,与时俱进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作为观察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工具,并将其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追求社会主义前途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集体智慧,凸显出“为民族谋复兴”的拳拳初心、耿耿忠心和浩浩丹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富有公忠意识、求索精神、正义禀赋和民族情怀的理论瑰宝。这一理论不仅指引着近代以来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在觉醒中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锻铸出了强健的国魂和民魂,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乃至世界现当代史最辉煌壮丽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924.
傅先伟 《天风》2009,(10):4-6
今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60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充满希望,催人奋进,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复兴。在这新时代中,中国基督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自爱国运动,从而获得了新生,并由此踏上了走向辉煌的荣耀之路。  相似文献   
925.
《天风》2009,(7):33-33
2009年5月21日晚,昆山市玉山镇朝阳街道2009年度群众文化艺术节在合兴公园隆重开幕。昆山市基督教天使乐队应邀参加了演出。参加合奏的共有32位成员,身着统一的服装,白衬衫、十字架红领带,显示出基督教特有的风采和魅力,饱满的情、绪、激昂的旋律,吸引了公园里的游人。  相似文献   
926.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荀子倍加关注,并对荀子褒贬参半而以贬为主.这些展示了两人荀子观的一致性,也使两人一起成为近代排荀的主将.事实上,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既隐藏着不同的理论初衷,又流露出不同的学术意趣.这使两人对荀子的审视维度、思想解读相去甚远,排斥荀子的原因也大相径庭.这些决定了两人对荀子的评价态度,并且构成了两人荀子...  相似文献   
927.
鸦片战争以降,西方的各种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流行,“民族”“种族”“国家”等一些新的社会学、政治学概念逐步引入中国。国内学术界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内部的知识群体也因此经历着巨大的知识变革与更新,他们渐次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中国的民族问题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928.
龚颖 《中国哲学史》2017,(4):92-100
甲午战争以降,西学东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之一是在各类"西学"传入我国时有一个经日本"中转"的环节。英国哲学家T.H.格林的伦理学说传入我国的过程即属此类。本文梳理格林伦理学在19世纪末期先被引入日本、后在我国传播的过程,尝试厘清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因"日本环节"的存在而产生出的两个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929.
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驱动,令人担心和不安。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930.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7,1(6):11-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实际进程、总体背景和基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时代的哲学变革所应当依据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深入解读、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哲学范式和解释框架,把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过程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之哲学回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也是深入考察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