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4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丰盛 《天风》2012,(8):9-1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成人群体,他们生理与心理、知识与信仰上的需要都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基督徒大学生,他们在步入大学之后,知识得到相应地满足与装备的同时,属灵的供应也当同步跟上。一个大学生到一个陌生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许多基督徒家长特别关心子女大学时期的信仰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学校的设施、教授的团队、学术的水平都不是他们再担心的。他们更担心的是子女能否保持信仰的纯正,能否在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32.
吴兵 《天风》2012,(8):5-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教会,改变了以往被称为“三多”(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的群体结构,但也给牧养事工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牧养青年是摆在每个堂会牧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以下是几位牧者的分享。  相似文献   
33.
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到今天还有必要再来思考它的学科性质吗?这个问题的必要性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深刻变化越来越重要了。因为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领域有改革有发展,才使这个学科在今天碰到了新问题: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实际上是愈益需要社会心理学,而在理论上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并不那么明确;它长期存在的两种取向即心理学取向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社会心理学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出现了体制性定位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触及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规定。本文力图从社会心理学的原生形态开始分析它的变迁、它在中国的状况和应有的学科思考。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多元社会认同如何通过群体情绪、自我和群体效能路径,影响现实或网络集体行动参与,研究者分别以中日撞船事件、利比亚事件和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为背景蓝本,开展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群体愤怒情绪主要对现实集体行动有显著影响,效能感对现实和网络集体行动皆有显著影响;与事件相关的、更大范畴的社会类别认同,通过情绪路径或效能路径影响集体行动参与,与集体行动组织方的认同则只通过效能路径影响集体行动参与;两类社会认同与两条路径之间是调节而非中介关系。不同事件背景与不同行动场域下的综合分析表明网络集体行动参与决策更具工具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35.
薛婷  陈浩  乐国安  姚琦 《心理科学》2013,36(1):183-188
为探究社会认同、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如何同时影响内、外群体态度,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在认同威胁对两种群体态度的总影响和通过群体愤怒的间接影响中都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在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国家认同在对群体态度的影响中起基础性作用,不同群际威胁与不同群体情绪相对应进而影响群体态度。  相似文献   
36.
贺荟中 《心理科学》2013,36(5):1159-1162
本文采用调查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聋校三年级聋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友伴网络进行2年的追踪研究,以探索友伴网络的建构及其动态发展特征。结果表明:①三年级初期,聋生在友伴网络的个体中心度与个体的外貌、成绩与年龄等个人特征有显著相关;但随年级升高,这种相关性逐渐消失。②聋生友伴网络中存在一个十分稳定的中心小团体,其团体成员在整个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③聋生在班级群体中的互选朋友关系呈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7.
偏离行为的研究在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都有较丰富的成果,然而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社会或组织产生负面作用的消极偏离行为。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者越来越关注积极偏离行为(Positive Deviance, PD)的研究。该文综述了关于积极偏离行为的定义的各方观点,同时分析了积极偏离行为与相似构念的差异,并综述了积极偏离行为的测量方式,以及积极偏离行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最后对积极偏离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8.
面对心灵的迷失与探索--心理学过去未来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贤 《心理科学》2003,26(4):761-761,765
1 关于心理学发展的故事 1879年,心理学的青苹果遭遇到自然科学的风暴,从哲学这棵古老的生命树上跌落了下来,从此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五把工具理性的利剑,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阵地上,把这只青苹果切割得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构造主义享尽了“第一刀”的荣耀,但它虽然切断了青苹果的果柄(生命之根!),实质的内容物却只得到了它的皮表;  相似文献   
39.
任重 《管子学刊》2003,(2):89-90
《国策·秦三》与《史记·范睢列传》都记述了范睢入秦游说昭王一事:范睢冒着极大风险,对昭王力陈秦廷中“四贵”专权乱政的事实,分析其危害性,使昭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痛下决心铲除了“四贵”集团,改用范睢为相,最终成就了帝业。  相似文献   
40.
姜玉敏 《天风》2004,(9):8-9
巴兰打驴这一事件,令我们反省自身的缺欠和过失,真诚地去面对生活,从而去发现天使的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