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40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阮航 《哲学动态》2012,(5):75-81
对于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分析,究极说来还得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儒家伦理中人性论的发展较为充分,从其源头看,又以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最具代表性。本文拟结合孟、荀的人性论,比较他们对经济伦理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说明人性论与对经济伦理问题的理论分析之间的关联。孟子与荀子均处战国乱世,都颇为关注其时的"经济伦理问题"。孟子每见一位国君几乎都要谈到其时经济中的伦理问题,并归之为"无恒心"的表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相似文献   
942.
4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成功举行。同时,南京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后,首次赴香港、澳门供奉。值此佛门盛会,藉由殊胜因缘,让我们回顾、浏览港澳佛教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943.
理想人格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儒家从先秦开始已考察人格理想的问题.人应当走向何种存在形态?完美的人格具有何种内涵?这一类问题都为儒家人格学说所关注.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对人格的理解需要进行历史的转换,但儒家人格学说中的一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944.
朝觐是伊斯兰教"念、礼、斋、课、朝"五大功课之一,是很多穆斯林群众的信仰需求和普遍愿望,是一年一度全球性、集中性的大规模宗教活动。历史上,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真正能抵达伊斯兰教圣地沙特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很少;但从上世纪中叶起,朝觐规模急剧增大,到了80年代已经突破200万人,使麦加不堪重负,沙特政府不得不从安全角度对全球穆斯林朝觐规模作出限制性规定。就  相似文献   
945.
道教中的谪仙观念——以白玉蟾修道思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钧 《中国宗教》2012,(7):58-59
"谪仙"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本文以白玉蟾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教中的谪仙观念。  相似文献   
946.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心理学报》2022,54(7):850-866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 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 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 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 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 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 (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 “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 “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 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47.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是近10年来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相较于已得到广泛探讨的UPB形成机理研究, 当前关于UPB的影响效应研究还相对有限, 且主要聚焦于领导UPB对员工的影响, 以及自我反馈下UPB对行为者的影响。借鉴并受到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有关观点的启发, 构建了一个同事间围绕UPB的社会互动模型。模型指出, 观察者在看到同为员工身份的行为者实施UPB后会对此进行结果预期和动机归因, 继而在观察者正直性的调节下引发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进一步地, 行为者在接收到观察者对其UPB的行为反应后会对这些反馈背后的意图进行解读, 进而影响其后续行为变化。最后, 从观察者对UPB的道德判断、与UPB“不道德”属性有关的认知评价、UPB行为者行为变化的过程机理等方面提出理论模型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8.
为探讨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及“冷”“热”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对218名3~6岁幼儿的人格、言语能力、“冷”“热”执行功能和白谎行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控制年龄和言语能力后,智能特征和亲社会性可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白谎行为;“冷”执行功能在智能特征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亲社会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热”执行功能在外倾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冷”“热”执行功能在认真自控和白谎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人格对幼儿白谎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49.
海外消息     
《天风》2014,(5):63-63
教会组织呼吁保护水资源Creation Justice Ministries,CJM(创世公义宣教事工),盼望透过2014年世界地球日所定的主题"水、圣水"提醒人们,水资源乃是神所赐下的恩典,但却因为人类污染环境以及过度使用而殆尽。CJM每年皆于世界地球日前后推动"地球主日"活动,并提供各种资源给予基督教界使用,盼以此唤起教会推动珍惜主的创造之概念。  相似文献   
950.
雍正江  姜守明 《学海》2014,(1):185-191
土地是农民福利的根基。过渡时期以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在限制其地域流动时,其福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人们所面临的福利风险主要是包括生老病死等在内的自然性风险,教会、庄园等组织内救济承担了缓解农民自然性风险的主要责任。过渡时期,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地域流动加快,自然性风险与包括失业、贫困、流浪等内容的社会性风险并存,社会性风险日益突出。此时,组织内救济已走向没落,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在缓解威胁农民福利的社会性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英国福利保障主体开始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