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区域间产业部门的联系产生了弱化效应,对区域实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既是长三角制造企业摆脱单一地依赖全球价值链的出口导向、实现可持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进一步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2.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33.
季先生以98岁高龄之人生经验与知识系统,网罗中西,融贯古今,以高远之视界,见出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危机,提出诸多人文学科必须重写、根本转型与改弦更张.对美学学科之严重西化,他提出必须“根本转型”,应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探求,才会有出路.尽管他的“舌头”美学显得过浅过窄,其理论前提也尚未进行中西方文化性质之大转换,但从中显现了他的卓识与真诚,足以令后人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34.
黄玉顺 《中国哲学史》2012,(1):119-124,47
国学应有以下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就其性质而论,国学既非西方的"汉学"(sinology),也非原教旨的"经学",而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学术;第二,就其方法而论,国学并非学术史(史学)那样的对象化或"客观"化的"科学研究",而是经典诠释;第三,就其形式而论,国学并非"文史哲"那样的多元的分科研究,而是传统经学那样的一元的统合学术;第四,就其地位而论,国学并非与"文史哲"等等相并列的一个学科,而是可以统摄诸学科的一门奠基性学术;第五,就其作用而论,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并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学科",而是一种具有"柔性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或学说。  相似文献   
35.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哲学而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其主题之一;然而,这种转型是以何种现状为基础,如何进行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怎样的走向,留下了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拟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为中心,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6.
陆辉 《天风》2002,(6):30-31
香港回归祖国将近五年,此间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及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除外)的影响,加上面对经济转型,由以往的劳力密集,转至金融及服务型经济,至未来的知识型经济,因此对教会形成一定的冲击,引发香港教会如何面对现实的思考及回应。以下为笔者的观察  相似文献   
37.
许章润 《学海》2014,(6):114-121
对当下中国而言,以"以自由立国"为鹄的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已然在中国生根开花,转化、涵化、泛化为一般大众的心智,蔚为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将之恰予制度肉身化,结成政治成果,还尚待努力。而儒家文明恰为之提供了一个比较能适应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混融、整合和凝聚多族群信仰的公共框架。正可谓,制度是文化的肉身化,一如习俗是文化的实践形式。因而,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在于落实政策导向,而且从大视野来看,更在于贯彻文化理念,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合纵连横,云蒸霞蔚,成就的是一种文明格局和文明气象。  相似文献   
38.
《四川心理科学》2014,(21):20-22
2014年10月30日,全国各省市500多名中学校长、教师代表汇聚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本次学术年会由“专家报告”“校长论坛”“教师论坛”主题赛课构成。专家报告立论严谨、观点鲜明,用理论的高度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校长论坛事例丰富、扎实生动,以改革实践探索着学校建设的道路。教师论坛角度多元、观点新颖,用各自学科领域的实践与思考充实了与会教师的视野。主题赛课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68位名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奉献了涵盖高初中所有学科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达到了本届年会“促进课改,磨砺教学”的目的。本刊特选登此次年会课改优秀案例,供读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9.
郑杭生  陆益龙 《学海》2011,(6):76-80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大转型大流动时代。大量流动人口在乡-城和城-城之间流动,给城市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创造机遇。逐步推进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理顺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为城市包容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给城市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40.
刘祖云  刘腾 《学海》2022,(5):82-89
“生态乡村”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看,从“生态乡村”概念的缘起到相关学术理论的发展,“生态乡村”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对相关文献的回溯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态乡村”理论运思的内在逻辑与实质内涵;与此同时,“生态乡村”建设必须由理论运思向实践行动跃迁,而从实践行动上看,“生态乡村”建设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村民参与”,更需要“消费转型”,这是“生态乡村”实践行动方案的三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