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研究旨在探讨内隐人格观对承诺升级的影响以及期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1比较了个体的实体启动、渐变启动和无启动对照三种条件下,个体的承诺升级倾向是否受不同启动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启动渐变论的被试与无启动和实体启动的被试相比,前者表现出更多的承诺升级倾向。研究2使用情景模拟任务,分析了个体不同内隐人格观与承诺升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功期望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越倾向渐变论则更多的产生承诺升级行为;(2)成功期望在内隐人格观与承诺升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张恒 《孔子研究》2023,(6):94-106+159
魏晋以前中国本土哲学以“本末”思维为主要致思路径,这在解决“经验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玄学与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维逐渐确立起来,对超越之“体”的追问代替了对经验之“本”的探寻。不过,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而与世间、人伦难以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宋代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其“体用”之“体”,一方面较“本末”之“本”更具超越性,另一方面又较佛教之“体”更具实在性,一种既超越又实在的“体用”思维逐渐形成。早期理学家各具特色的思维转型的努力是理学得以产生的核心动力,也促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第一次大型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提出社会转型引发管理转型的观点 ,以例证说明社会转型必将导致管理组织、管理主客体、管理的目的、任务、手段 ,以及人们对待管理总态度、思维方式和一般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讨论了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的三种管理模式 ,并由此指出管理转型的本质在于管理创新。最后指出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滞后 ,致使我们的管理创新必须同时解决反人治管理残余和抗霸权主义干扰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14.
社会转型与文论的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 2 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艺学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时代巨变中 ,审视和剖析它所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历程。认为 :新时期的中国文论处于旧的文论范式将破未破、新的文论范式将立未立的新旧交替状态中。从一元文化时期意识形态话语的宏大叙事 ,到社会经济政治转型中文论话语的多元并峙 ,以至市场经济及全球化过程出现后 ,意识形态重新整合所带来的文论话语多元对话 ,中国新时期文论经历了一个由超离政治话语束缚、走向理论之本位常态 ,而最终又在新的多元综合的时代重建其意识形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5.
石井刚 《现代哲学》2017,(3):116-123
"西学东渐"这一文明转型学术潮流中,出自异域文明的知识话语与民族本位的旧思想之间形成张力,导致"传统"的发现并产生复古思潮。然而文体的复古不一定就等同于文章内容的复古,内含革命性的新知识话语不一定以同样崭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出来。相反,复古的文体往往承载着更为激进的话语内容。推动辛亥革命并率领国故运动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喜作古奥晦涩的复古文章,遂世人称之为"国学大师"。然而,阅读其文便可知,章氏以复古文体表述了由来于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加上其独特的佛学诠释,他实际上为中国哲学思想话语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章太炎承继了清代乾嘉汉学的考据学传统,企望清代汉学能够产生科学的现代话语,同时始终坚持使用复古笔法。这种看似矛盾的姿态因何而成?有何目的而为之?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他深受影响的乾嘉汉学,特别是戴震的天文历算学著作,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共同性,从而探讨文章形式的复古和内容的革新性质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究竟含蕴着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学海》2017,(5):112-120
劳工问题是理解近百年来中国工业化与现代转型的一个枢纽。作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开创者,陈达在劳工问题研究上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本文对其劳工研究的著述和学思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着重考察了其结构、历史与行动者并重的方法论,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思考出路的问题意识。本文认为,在陈达的研究中,最具理论自觉之处在于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化的劳工运动"之说,主张在制度与民情的良性互动之中实现适合中国自身的劳工治理之道。"重访"陈达,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狭隘的学术分工与知识生产格局,从而重拾劳工问题的总体性意义,重振劳工研究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7.
姚国宏 《学海》2008,(2):194-199
G.A.柯亨,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柯亨围绕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柯亨的政治哲学研究源于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转型,通过与右派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和左派的平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论战,展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立场.这样极左的平等主义,尽管有理论上的魅力,但在现实中毕竟是一种幻像.  相似文献   
118.
薄振杰 《学海》2007,6(2):194-196
人类的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引进新事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在译介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是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9.
李存山 《现代哲学》2002,3(1):69-73
面对各种挑战,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仍需要作切实的严肃的思考。儒学已不可能恢复其历史上的“独尊”地位,但它要恢复其活力,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哲学中的“一元”,就必须完成其现代转型,成为一种现代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承担起“人类各种价值的总协调”这一哲学使命。新儒学需要与其他学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良性的互动,不仅在“正德”方面突出其价值,而且在“利用”(经济)、“厚生”(生活)、“致知”(科学)和“立制”(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学说逐渐达成“重叠的共识”。人类在21世纪将更加提升“交往理性”,更加重视“正德”.儒学在2l世纪将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0.
张雪平  吴应宇 《学海》2013,(5):61-67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战略转型将汇集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转型都依赖于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在分析企业战略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行政学中的渐进决策理论为基础,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目标,提出战略柔性转型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用机理、价值与支撑条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转型实践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