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55篇
  8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21.
20世纪末的研究证据显示,对Navon等级刺激的整体/局部加工中半球功能不对称效应发生在早期还是晚期阶段,研究者存在着争论。近期的电生理和功能成像研究资料表明,整体/局部加工的半球不对称效应可能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调节的复杂动态系统;早期信息表征的半球功能不对称效应可能主要受知觉因素的影响,而注意控制和反应冲突可能主要调节晚期知觉加工的半球功能不对称  相似文献   
122.
于国庆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8,31(3):614-616
自我控制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自我控制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本研究试图探究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内隐效应.研究采用Greenwald 的内隐联结测验(IAT)方法和Inquisit专业软件,设计一个中国汉语的自我控制信念和行为的IAT,以25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为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的IAT效应值大于0,p<0.000, 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是自我控制存在内隐效应,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之间有内隐层面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对自我控制机制的研究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水平的教育训练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3.
林丹瑚  王芳  郑日昌  蒋奖 《心理科学》2008,31(3):692-695
本研究通过对30名高校教师连续14天的日记式追踪研究,探讨了工作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工作特征、性别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家庭促进主要受到个体内因素影响,具有动态变化特点;2)高校教师体验到的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家庭促进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3)工作要求能正向预测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控制能负向预测工作家庭冲突,同时对工作家庭促进有正向预测作用;4)性别可以调节工作要求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关系,对男教师来说,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124.
毛伟宾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8,31(3):741-743
工作记忆容量作为直接影响人类完成高级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关于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作记忆的执行性控制成分与高级认知活动的关系上,忽略了对注意焦点的研究,而注意焦点则是为了进行当前的认知加工而把从记忆的激活部分提取出来的信息组块加以保持的一个容量有限系统.该文作者讨论了关于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容量的研究及认识,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5.
解析成功老龄化的新角度——毕生控制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成功老龄化研究领域中Heckhausen朗等人提出的毕生控制理论以及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的最优化模型.该模型综合了Baltes的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以及Rothbaum的控制理论.文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6.
从概念界定角度看控制感研究中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关于“控制感”的研究中,概念界定一直是困扰许多研究者的问题。研究从控制源、自我效能感两个概念出发,阐述控制感概念与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包含更多的内容,提出控制感概念界定可以从方向和强度上予以考虑,并将控制感定义为: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事件地进行而获得所期望结果的程度,而且这种影响是由个体自己而非外界的因素来决定的。概念的清晰界定对于今后控制感的测量和理论发展有着较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7.
基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采用匹配法筛选出21名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和22名非人际情感性动机的健康性网络用户,对其实施延迟折扣任务(DDT)、stop-signal任务和Stroop色词命名任务,探讨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性网络用户,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延迟强化物的折扣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反应抑制失败率、反应抑制潜伏期(SSRT)和冲突抑制功能均与前者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和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为特征的"短视"倾向,而非行为抑制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8.
自然化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规范性问题,传统认识论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而自然化认识论确未能给规范留有空间.自然化认识论无法取消规范性研究的原因在于,第一,科学必须是规范性的自我控制,任何从科学中抽象出认识论规范的努力都将只产生那些早已蕴含于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规范.[1]  相似文献   
129.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学红  杨群  张德玄  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26-1433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 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 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 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 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 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 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 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 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 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0.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标准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任务(DCCS),对76名智力正常的3~8岁聋童和78名3~5.5岁的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旨在考察聋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结果发现,3岁组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DCCS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正常儿童在4~4.5岁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而聋童要在6岁时才有快速的发展,到7岁后才相当于正常儿童5岁的发展水平,大约滞后2年。研究认为,造成聋童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符号系统和聋童特有的符号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2)聋童可能存在计划和灵活性的缺陷;(3)聋童可能存在命名和标识策略上的困难和注意机制的缺陷。结合关于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7年以上的报道,心理理论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在聋童身上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