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具有深刻的认识和历史根源.近代机械的二元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在近代完成并进入医学,是造成人的身心分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身心二分及对人的心灵感受的忽视割裂了人的完整性,是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直接原因.消除人文精神的缺位,应当克服对科学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2.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身心生命的价值意义何在?医学目的何在?医学人文深层困境何在?从哲学视角剖析,人的多维结构与复杂性,指出现实困境的深层根源,提出走出困境的对策,特别对人性需要滋养、医学人文文化土壤建设的改善对策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相似文献   
14.
性格与灵修     
正灵修生活是一种全身心发展,与天主直接往还的生活,其间包括一个自我认识、回归心灵的深处、发现天主在自己的心田中种下生命种子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心路历程中,我们确实需要自由地回应天主爱的带领和邀请。除了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以及分享自己被上主转化的经验外,若能针对个别不同性格的人的灵性需要、灵修生活的重点,而提出意见和方法,相信更有助益。某种祈祷仪式、灵修方法可能对某些人非常适用,但因为性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身心康宁概念是从传统健康概念中发展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描述的是人们不断主动朝向最佳健康状态迈进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对几种主要的身心康宁视角、模型和测量工具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在中国文化下,身心康宁所体现的和谐均衡的健康观.  相似文献   
16.
活力秘笈     
意大利青年罗尼问他的爷爷格拉:"您90岁高龄了,为什么还乐观向上、活力四射呢?我虽然很年轻,但却感到了身心疲惫。爷爷您有活力秘笈吗?我能像您一样充满乐观与活力吗?"罗尼问这句话,是有缘由的。要知道他的爷爷格拉是意大利赫赫有名的剧作家,已经编写了100多部剧本。早在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便向他颁发了终身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职生的身心素质愈加受到关注,加强高职生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同时应明确高职心理咨询的根本任务是预防及调节不适情绪干扰,完善其个性特征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开发内聚潜力,适应社会变化协助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从基于"身心一体"的整体性身体概念出发,致力于研究和改善人的身体经验和效能。身体美学具有三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维度:分析的、实用主义的和实践的。但他的身体美学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充分挖掘并展示身体的美学意义,也不能避免实用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存在重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尽一切能力提供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一切因素,往往只注重以成人的思维来引导孩子,脱离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形中丧失了教育的良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指导家长如何育儿与教育幼儿同等重要.这两者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结合2岁宝宝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应加强指导父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使亲子活动发挥有力的教育作用.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方东树晚年写作《向果微言》,延续了《汉学商兑》中对理学的反思,其立场也从辟佛转向了援佛入儒,通过重新整合与建构儒释的道统谱系,结合先秦以来儒家心性学说与《大乘起信论》《法华经》《坛经》等大乘佛教与中国化佛教经典义理,围绕“身心性命说”“知至可几”“言性异同”等论题和理学家辟佛观点,就“道”“法”“天”“心”“性”“理”等概念展开诠释与会通。方氏会通的有效性在于儒释虽各为独立的思想系统,在面向实践的伦理观念上也有不同价值取向,但两种思想体系融构、创新与并存的基础建立在彼此深厚的共生性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