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55篇
  35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新闻报道是刻板印象形成和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探究新闻报道在积极与消极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实验法探究被试对虚构群体的犯罪和好人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改变过程。首先,通过操作八篇报道中犯罪事件和助人事件的比例将被试随机分为先形成犯罪刻板印象组、先形成好人刻板印象组和控制组三组。第二天,呈现另外八篇新的关于该虚构群体的报道,确保两天内各组被试阅读的犯罪和助人报道的数量一致。结果发现:第一天的媒体报道能够有效地诱导被试形成相应的犯罪刻板印象或者好人刻板印象,第二天的新闻报道也会诱导被试第一天形成的刻板印象在第二天发生改变。并且,被试在第二天对先形成犯罪刻板印象组的热情评价高于先形成好人刻板印象组和控制组,研究结果证实了刻板印象转变过程中的标准转换模型。  相似文献   
892.
心理学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经历三个阶段鲍尔比代表的第一阶段创建了理论框架爱因斯沃斯代表的第二阶段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80年代以来的第三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依恋与社会情绪的整合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893.
维果茨基论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了维果茨基关于言语的个体发生的论述,言语个体发生过程中思维和言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4.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本文就自我同一性的诸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同一性扩散、心理的延缓期几个方面;并介绍了中外有关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的几项成果,包括马西亚(J.E Marcia,1964,1965)的研究、加藤厚(1993,1997)的研究和张日昇(1993,1994)对中国青年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此外,还介绍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自我测定量表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895.
连绵词语音类似的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快速启动范型考察了视觉连绵词加工中语音的自动激活.两个实验发现,无论是首字同音还是尾字同音启动都可以促进对连绵词的命名反应,且基本不受目标词熟悉性(词频高低)及真假词的影响.可以推断,至少在连绵词--这种单词素词的词汇通达中存在语音的自动激活,这种语音的激活可以说是前词的装配与词水平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896.
《天风》2011,(4):36-36
世基联工作报告中呼吁合一与对话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简称世基联)总干事Rev.Dr Olav Fykse Tveit在2011年2月16日的中央会议上发表年度工作报告,发出教会合一的呼召,不但指在信仰上的合一,还有在行动上谋求公义、和平及众人的尊严而合一。总干事形容世基联是一个普世、合一、互相帮助的教会团契,是一个让不同的教会携手合作的组织。在他的报告中还特别提及不同宗教关系及对话等工作……他亦强调在不同教会之间形成共识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97.
陈企瑞 《天风》2011,(7):48-48
祈祷不是要神听从人,而是要人听从神;不是要人改变神,而是要神改变人;不是要催促神做事,而是要等候、顺服神旨意的成就,义人的祈祷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898.
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首次将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史分为“一个序曲”和“两个阶段”。其中,Clayton用实证法研究智慧心理的序曲,开始时间至迟不晚于1976年,戛然而止于1982年,其特点是“昙花一现”。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时间始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延续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柏林智慧模式一花独秀,新皮亚杰主义智慧观和智慧的平衡理论作为两片绿叶相衬托”。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时间始自2004年,延续至现在,其特点是“百花齐放”,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智慧被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出现了更多不同的智慧理论和测量智慧工具;二是兴起了多个研究热点,进一步拓宽了智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回顾智慧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历程,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近50年来,对智慧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有组织、从零星探讨到系统研究的发展过程;二是,研究对象从智慧者的特征到智慧特征,再到智慧者的特征,再到结合智慧者的特征和智慧特征来研究智慧,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展望未来,宜在两个方面推进智慧心理学的研究:一是,须尽快开发研究智慧的成熟实验范式,并揭示智慧的脑机制;二是,须...  相似文献   
899.
孙玥 《宗教学研究》2020,(1):204-211
《创世记》37-50章记述的是关于约瑟的故事,其形式和内容都不同于之前的先祖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叙事(创12-36),且成典的位置在《创世记》的最后,连接着《出埃及记》。但是除了《创世记》37-50章,约瑟在五经中只被提及了一次(出1:8),而在五经之外鲜有提及。为了解开此谜题,本文从约瑟故事中"梦"这个主题出发,并通过与《但以理书》1-6章的对比,重新对《创世记》37-50章做了详尽分析,认为约瑟故事实际上形成于散居时期,因此之前形成的文本有可能不知道其叙事内容。  相似文献   
900.
民间信仰中巫师身份及其构成的经典论述,大致有源自于私人膜拜、社会交换或神明灵验等类型,如涂尔干的"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与桑高仁的"灵验模式"。本文基于广东民间巫师的田野调研,发现民间巫师的身份及其神圣性构成既不局限于私人领域,亦不局限于交换关系。巫师身份的神圣性来自于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建构,其"身份"的神圣性构成的核心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神圣能力";而巫师通神的灵验效果即通过这种"神圣能力"来表达。此可称为巫术身份的"通神模式",经由私人性和社会性双重逻辑构成。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具体身份,集中体现在仪式场域和信奉者的私人交往秩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