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52篇
  9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刺激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还是晚期是认知心理学注意理论中存在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一个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证据而提出的选择性注意理论──注意痕迹理论,以及该理论的支柱──加工负波(PN),概括了对该理论的主要争论并作了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192.
跨通路识别汉字形音的偏差相关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跃嘉  魏景汉 《心理学报》1997,30(4):400-408
采用提高非注意纯度的“跨通路延迟反应”实验范式,研究汉字形音识别的跨通路注意事件相关电位(ERP),以偏差刺激ERP减去标准刺激ERP的早期偏差相关负波(DRN1)为主要分析对象。以15名正常青年为被试。结果发现:无论注意与否及何种刺激,听觉N1最大峰均位于额中央部,而视觉N1最大峰位于两侧枕部与颠后部,具有明显的通路差异性。在本实验条件下,听觉与视觉通路的DRN1与失匹配负波(MMN)在许多性质上相似,反映着对汉字形音识别的自动加工。根据波幅及其头皮分布特点,注意条件下的N350很可能是N200与N400的重叠,并主要表现出N400的特点;而非注意条件下的N350则可能是N200。N350的属性因条件而异,表明ERP成分反映的大脑加工机制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3.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失去视觉的盲人往往伴随着行为代偿,如听觉和触觉能力的提高。脑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盲人行为代偿的神经机制之一是大脑皮层的跨感觉通道重组,即盲人的视皮层并没有因为视觉剥夺而失去作用,而是广泛地参与了其他感知觉任务。原本暂时的神经联结由于受到新的感觉信息传入方式的持续激活而固化,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可能是此类跨通道重组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94.
科学活动中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科学活动,正在经历着由个人的事业向社会的事业转变的过程。当科学价值中立不能成立时,也就不可能避免伦理问题。科学活动中道德选择的标准是以终极目标为取舍的,它受制于科学家的个体道德意识,科学共同体及其规范和全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95.
采用双选择oddball实验范式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了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以及外倾性的调节作用。行为数据发现,相比标准刺激,被试对偏差刺激的反应时显著更慢,证明实验成功诱发了行为抑制效应。在内倾组,负性刺激下偏差与标准刺激反应时差值显著长于正性刺激条件,而在外倾组无显著差异。脑电数据发现,在N2成分上,内倾组在正性情绪下的波幅显著小于负性和中性情绪,而在外倾组,不同情绪下的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P3成分上,内倾组在正性情绪下的波幅显著大于负性和中性情绪,相反,外倾组在负性情绪下的波幅显著大于正性和中性情绪。结果表明,情绪对行为抑制的影响受到了个体外倾性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6.
诸卫东 《心理学探新》1990,(2):29-29,28
人类虽然有共同的心理活动,但是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却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个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从而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个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的特性。我认为,人的个性对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起着很  相似文献   
197.
曾经以为     
李素真 《天风》1995,(1):39-40
曾经以为自己够聪明,却发现自己竟然不认识智慧之源的神。其实够愚昧。 曾经以为自己够能干,却发现自己没有懂得依靠全能的主。其实够无用。 曾经以为自己够属灵,却发现自己缺少爱,是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 曾经以为自己够渺小。  相似文献   
198.
选择、自我表达与选择扩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  陈红  高笑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09,41(8):753-762
自我表达会影响西方人的态度, 产生选择扩散效应。国外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东方人不存在该效应。通过4个实验研究中国文化下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 发现选择方式(主动、被动)和自我表达形式(直接、间接)对选择态度产生影响。无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强加的被动选择, 直接的自我表达会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 表现为对获得性的肯定。研究者认为, 两种选择方式下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导致了这种获得性:直接表达使个人态度暴露在外, 进行主动选择时要对他人的给予做出肯定回应; 而进行被动选择时, 人们要减缓因利益受损可能导致的失调, 同时中国文化下的面子策略也使人们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不过, 间接的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者认为, 多个影响因素的相互消长使选择态度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99.
调整和通达是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两种代表性观点,近年来,关于这两种机制的研究不断推进,产生了有限理性观、社会认知理论、双加工理论、态度改变理论等研究视角。从调整或通达单一解释模型发展到对复合机制的检验;从单锚效应机制的阐释发展到对双锚效应心理过程的探讨。未来研究应在选择通达加工过程的思维层面和内涵、不同性质问题下锚定效应机制的差异性、锚定效应内外部影响因素及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0.
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检验和升华,实现了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恰当的设置道德冲突,才能真正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