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43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刘钊  强薇 《美与时代》2014,(12):33-33
现以工业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结合现有材料和前沿科学技术,打破现有的建筑与设施设备独立思维、分别建造的传统观念,创建一种新的建筑架构,探索和研究出一种更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人机关系的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  相似文献   
102.
该研究调查了1304名来自18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的基本兴趣和专业承诺,并用回归法分析了特定基本兴趣与专业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31种基本兴趣在二维空间中呈现近似圆形的排列,且基本兴趣结构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2)在14个专业领域内大学生的特定基本兴趣能显著预测其专业承诺,所解释的变异量平均为20%,接近中等水平的效果大小;(3)在不同专业领域内基本兴趣对专业承诺的影响效果大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3.
在心理学领域,传统的多指标潜变量的测量模型大都采用反映性建构,各指标反映了潜在构念,构念是各指标的原因.但实际上有些构念应该采用形成性建构,各指标是原因,形成了潜在构念.建构方式的选择不仅要从理论来考虑,还要通过数据特征来决定.研究以公共服务动机(PSM)构念为例,通过公益投资游戏取得投资绩效和满意度效标,验证了先前研究提出的“一阶反映二阶形成”建构模式,并进一步检验了层级性建构方式的优势,有助于PSM理论框架与实证测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4.
员东婷  王英春 《心理科学》2018,(5):1192-1199
采用概念判断任务,通过两个递进式实验探索控制感剥夺对状态毅力的影响并考察趋近动机在其中的作用。实验1主观报告结果显示:短时条件下,控制感剥夺组的状态毅力显著高于控制感维持组,尤其表现在努力持续性维度;长时条件下,两组差异不显著。实验2在此基础上加入行为指标结果显示:短时控制感剥夺通过高趋近动机对状态毅力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毅力是可塑的,突出表现在努力持续性上,该效应出现在个体经历短时控制感剥夺后。  相似文献   
105.
以华南师范大学及彰化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被试,抽取大一至大四共440人为预测样本及1493人为正式施测样本,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并通过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两岸大学生适应性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由目标规划、学习趋向、人际关系及环境认同4个维度组成,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2)两岸大学生在总体适应性、目标规划、学习趋向及环境认同维度上差异显著;(3)不同专业的两岸大学生适应性差异显著,且校园活动对两岸大学生适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6.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的影响。采用2×2×2的混合实验设计,组内变量为自我损耗,组间变量为情绪动机方向和强度,使用双任务范式操作自我损耗,使用情绪动机图片启动被试的情绪动机,使用延迟折扣任务的指标k值测量冲动决策。结果发现,高趋近动机的k值大于低趋近动机,高回避动机的k值大于低回避动机。结果表明,自我损耗、情绪动机对冲动决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7.
陈永涛 《天风》2018,(6):26-26
前面提及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存异或求同。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基督引领人离开文化的现世性和多元性,奔向上帝,这是基督教的超越性向度;而文化则因关心保存过去的诸多价值,常容易拒绝那位叫人只靠恩典生存的基督,这是文化的现世性关怀可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刘美纯 《天风》2018,(12):19-19
《罗马书》8章31节至39节是使徒保罗从心底唱出的一首得胜的凯歌: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使我们与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的爱隔绝。“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参罗8:35)这个问题以及下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修辞性的,这些修辞性问题所列举的正是保罗在传道事工中曾亲身经历的——患难、困苦、迫害、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一保罗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信徒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这样的生活状况也正是早期教会的使徒和信徒的生活写照。  相似文献   
109.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0.
以应激-易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902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旨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大学生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在冲动性特质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特质的直接作用受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