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31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关系从句是人类语言领域句法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式,汉语3~5岁儿童是否具有加工关系从句的认知能力,以及该能力是否受句法结构和语义因素的影响,成为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12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以汉语主、宾关系从句为研究材料,通过操纵从句中核心名词的生命性格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1)汉语领域内,3~4岁儿童基本上具备了理解句式较为简单的关系从句的能力;(2)5~6岁左右的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利用语义因素辅助关系从句加工的能力。总之,汉语学龄前儿童具备了加工关系从句的认知能力,且高年级儿童可以利用语义因素辅助从句加工。  相似文献   
52.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3.
问题解决中图式的建构:一项应用题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学三、四年级的6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对基本算术应用题分类的方法测量图式,探讨了图式的作用以及影响图式获得的因素。结果表明,被试对问题的分类有前图式水平、图式水平、按解题程序分类三种情况,前两个水平又分成若干亚水平;图式的水平对问题解决成绩有预测作用;图式的水平和问题解决成绩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54.
小学一~三年级儿童加减法策略选择的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90名小学一~三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加减法算术题的策略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儿童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减法算术题,在解决两个数的算术题时用到了13种策略,在解决三个数的算术题时用到了8种策略。2儿童在解决同一道题时大多能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策略的总目呈简约化发展的趋势。4在解决两个数的算术题时,不同年级的儿童在使用出声策略、拆十策略、手势策略、逆算策略、数数策略的次数上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5儿童在解决三个数的算术题时,各年级儿童使用出声策略、手势策略、对位策略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使用频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55.
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比较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一致和不一致应用题上看,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学差生较多地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除学差女生的解题正确率低于学差男生的正确率,学差女生自我报告中直接转换策略的使用多于学差男生外,在其它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显著;(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优生在使用问题模型策略上越来越成熟,学差生并没有学会使用更加有效的问题模型表征策略,仍然停留在直接转换策略上,但他们在关于策略使用的认识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6.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9岁组和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9岁组和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7.
这是一项对初中二年级超常与常态儿童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其特点是详细考察学生对于学习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情绪感受范围和层次。从得到的结果使我们看出,超常(高智力)班学生对学业内容有着比常态班学生更积极的情感态度;而超常班学生情感态度测量与学习成绩较低相关是出于他们的智力水平;另外,性别差异上女生突出的现象是由于青春期起始阶段。本研究显示,学业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仅基于较高的智力,儿童积极的学业情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用认知操作的部分内容,探索了儿童在认知操作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初步思考时间除复杂任务外,在其余的操作任务中变化不稳定,停顿与悔步次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操作任务越复杂,停顿与悔步的次数就越多;在简单积木操作中,短时注视次数逐渐增加,在复杂积木操作中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长时注意次数变化较大;在拼图操作任务中,速度变化较大,在简单与复杂积木操作任务中,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9岁以后,速度下降不快,操作任务越复杂,总反应时就越长,速度越慢。被试操作的准确性越来越好,但任务越复杂,准确性越差;自我监控的计划性和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9.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实验验证短时距守恒性的存在,并考察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短时距守恒性判断上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了衡量儿童短时距守恒性判断发展水平的参照指示。结果显示:(1)儿童在短时距时间守恒性判断上有年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连续发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儿童短时距守恒有三个发展水平,5-8岁为第一水平,9-10岁为第二水平,11-12岁为第三水平,各水平儿童使用的策略不同。(2)各组儿童所采用的认知策略随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进步,在时距守恒中各认知策略出现的顺序为:恒等性——同时性——互补性——逻辑性。(3)儿童时间守恒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要迟于、难于空间守恒能力。  相似文献   
60.
认知方式与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考察了5—6岁儿童不同认知方式对部分遮挡绘画任务的影响。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两部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2.在误导情境下,场独立儿童比场依存儿童能保持较稳定的策略选择倾向。3.画两个相同物体的遮挡要难于画两个不同物体的遮挡。4.在符号概念编码和空间编码中间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