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制度伦理的规范实现,主要包括国家立礼、天下行礼、个人示礼和本心美礼的四层逻辑路径。国家立礼的路径是国家树立国家和民族的根本道德观念,尊重礼之理,才能在国家层面以德树立时代新人。天下行礼的路径是以天下大道树立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使人以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礼义准则而为人处世。个人示礼的路径是以规范的行为展示礼仪,个人行为与制度相结合,内外相合而成为新时代表里如一的人。本心美礼的路径是以礼的美善为目标,提升本心之礼的理想和超越境界,达到内心至善的美礼目标,内心趋向美善而内化成为新时代理想崇高的人。从哲学逻辑上分析,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制度伦理四层路径体现了体、用、合、美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262.
米靖 《管子学刊》2001,(3):27-33
《管子》黄老道家学者推天道、察人性,既倡导无为而治,又标榜顺应人性。他们立足于时代的形势和趋利避害、仰慕礼义的人性论,建构起德法相辅的政治论。教育总是基于人性论,并反映政治的要求且为之服务的。因此,《管子》黄老学者提出德刑相辅的教育思想,其“不言之教”的意义在于德教注重榜样感化,培养道德情操;法教强调无形约束,形成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263.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相似文献   
264.
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  相似文献   
265.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恢复以来已二十多年,我们江苏省天主教在教会建设方面,注重堂口的落实与神职、修女、爱国会人员的培养。在落实堂口及培养神职、修女、爱国会人员的工作上,得蒙天主圣神的指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我们江苏省天主教神职、修女、爱国会人员的生活、工作,离天主的托付和广大教友、社会群众、政府领导的要求还甚远,我们还必须对自己加压,对个人的“立德”修养要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266.
文德尔班开创的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是对黑格尔之后以危机形式表现出的“哲学合法性’’的探求,在这种探求中,文氏继承了洛采的价值思想,并将其置于康德先验哲学的框架中,从而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先验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267.
关于《黄老帛书》刑与德的关系,学界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德彰刑隐说,二是德主刑辅说,三是重德轻刑说。这三种看法均值得商榷。帛书刑德关系是以四时、阴阳为理据的。与四时相关联,刑德分布具有“晦、微”和“明、章(彰)”的特性,相应的,刑德在被施用的过程中也应展现出各自的特性;与阴阳相关联,帛书规定刑德具有不可或缺的整体性。尽管,相应于四时、二者的施用有先后之分,但并不能导出主辅之别。若按阴阳关系的一般原则(包括帛书的阴阳法则在内),属阳的德本应对属阴的刑起着支配、主导的作用,但帛书于刑德关系的论述中未完全遵守这一法则,显示出其理论体系的矛盾性,谓帛书主张德主刑辅有挪移董仲舒之说的嫌疑。而称帛书重德而轻刑,同样也有此倾向。  相似文献   
268.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荀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荀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荀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相似文献   
269.
在当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中,德行伦理学的复兴是一个重要事件,从中也生发出新的理论形态和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澄清德行伦理学核心概念arete(德、德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最早构建德行伦理学的思想体系,arete得到全面系统的阐发,他一方面区分出不同的层次,有"伦理之德"和"理智之德","自然之德"和"完全之德"以及"完满之德",另一方面将arete的多种面向关联起来,使之互相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含着逻各斯与习惯、沉思与实践的张力,并致力于实现形而下的伦理生活与形而上的智慧超越之间的协调统一。亚氏关于arete的探讨对于当代伦理思想仍不失其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70.
刘晗 《管子学刊》2007,(1):116-121
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于这一特殊体系,学术界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老子》一书统言“道”“德”,以《老子》原本就是“道”前“德”后顺序作为推论的前提是不可靠的。帛书《老子》的“德”前“道”后体系远在韩非之前的黄老学者那里就已经固定,它反映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开始以篇题分篇的初始面貌,同时也符合时代思维发展的特点。今本体系的《老子》出自战国晚期的法家学者之手,而这个法家学者很可能就是韩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