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伦理正义"是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可能视角。所谓"伦理正义",是肇始于古典政治哲学的一种正义理解。与"法权正义"基于个体权利追问平等优先还是自由优先的理论争执不同,"伦理正义"以个体德行与公共善的一致为前提,主张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的实践统一。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辨把握,揭示了"法权正义"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探索了以"伦理正义"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路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认了"法权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耦合关系,阐释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复归的人类解放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法权正义"的根本批判,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重构"伦理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
面对沉重的生态危机,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企图从这种危机中走出来。美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分析了当今西方世界流行的几种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旨在说明所有这些途径与方法由于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它们充其量只是人类企图消除生态危机的一些幻想而已,而人类如果真正要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丢掉这些幻想。福斯特的这些分析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93.
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近年来复又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其中唯物史观同欧洲思想传统的关系,成为探讨的重要方向。笔者曾发表《唯物史观对启蒙的超越与转化》(见《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对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拓展相关研究。①本文结合课题的现当代视域,再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94.
论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历史性地提出了必须改变旧习惯、树立新风尚、移风易俗、建设新文化的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总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中,并总是通过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呈现。风俗习惯既是认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之文明状况的最简洁明了的窗口,亦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振兴民族精神的最有效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5.
自第二国际时代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在主导逻辑上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一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等为标志的从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构架转向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构架,这一研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得到回应;二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关于人与结构的逻辑论争中,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  相似文献   
96.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97.
人们对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正确的、模糊的认识的批判,是引起重新反思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整体性的直接导因,而决定这一导因出现的,恰恰是人们满足其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及其知识结构发展需要的程度和方式的变化。进而言之,当代全球化发展所越来越凸显的解决全  相似文献   
98.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在关于马克思异化的第一规定研究中,提出了工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等同于自然的异化的观点,同时在论证上把过去倾向于剥削特征的披露变成了揭示一般人的劳动外化的必然性和类本质的市民社会规定[1],这个转换不仅意味着淡化了原有异  相似文献   
99.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时指出,资本就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限制;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资本的这种脱域性的深层原因来自资本的内在否定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  相似文献   
100.
大卫·哈维是一位重要的城市与区域研究的地理学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一定角度看,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论平台,将城市空间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考量,以构建合目的性的空间存在样态为理论宗旨,将城市空间作为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的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