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172.
群体断层强度测量指标的构建与检验:一个整合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立丰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10,42(11):1082-1096
群体断层概念近些年来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但有关断层强度的测量却始终呈现出滞后的态势。已有的文献表明只有FLS, Fau和PMD三个指标对群体断层强度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测量, 且三个指标都表现出相当的稳健性。尽管如此, 三大指标却都没有能够反映断层宽度这个重要维度。本研究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整合群体断层强度测量指标,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整合群体断层强度指标具体表现为亚群体内部一致性、亚群体间差异性和断层宽度的乘积。我们从以往研究中提炼了10个准则对新构建的指标进行了检验, 结果显示, 整合群体断层强度指标要显著优于以往的测度, 10个准则全部能够很好地拟合。本研究最后讨论了基于主观感知的断层强度的测量问题, 并提出了采用回归系数作为衡量亚群体间距离的PMD改进算法。  相似文献   
173.
崔亚飞  李红  李富洪 《心理学报》2010,42(12):1148-1155
本实验以生态关系、类别关系和无关三类项目为推理背景, 以基因X和疾病Y为不同的推理属性, 通过考察实验材料快速或延迟呈现时对推理可能性和推理信心的影响来探究属性效应中背景关系提取的原则。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快速和延迟呈现时对推理可能性无显著影响, 但对推理信心有显著影响, 快速呈现时被试的推理信心显著高于延迟呈现时。由此可以认为归纳推理属性效应中人们优先按照相关性原则提取背景关系, 同时该结果还表明属性效应既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也有其文化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4.
用<说卦传>的八卦方位说或汉易卦气说去解说<周易>坤卦卦辞,都会遇到岁时和方位逆行的问题,这是违背八卦方位与卦气原理的.这表明有学者据帛书<易之义>中"岁之义"的说法推断<周易>本经中有卦气思想的看法是行不通的.细考帛书原文,其"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一句其实本非解说坤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而是解说初六爻辞的.而就爻辞"履霜坚冰至"一语本身而言,我们无法从中看出什么方位问题,传本<易传>亦无此类解读,故帛书有关"岁之义"的说法只能视为帛书制作时代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5.
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类属性思维准确性的定义和研究历史,着重阐述了与类属性思维准确性有关的理论模型:Allpon的分类学说,McCauley的或然性模型以及EPA模型。不可否认类属性思维中有偏见成分的存在,但准确性也是其构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任何理由的厚此薄彼都是不应该的。  相似文献   
176.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7.
随着医患关系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及法律对医生专家责任规定的疏漏,医生和患者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因此,明确医生专家责任的法律属性,分析专家责任的构成要件,探讨责任实现形式,建立责任转移方式以及责任限制制度,对于明确医生的权利义务,缓和医患关系,稳定医疗秩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在元伦理学讨论中,由于否认道德属性的存在,错论通常被认为会导致道德取消主义。乔伊 斯指出,在接受错论的前提下,将道德视为“实用的虚构”可以避免走向道德取消主义。他 旨在论证,认知上持有道德信念并不是接受道德论说的必要条件,道德虚构依然可以补充并 强化行动者的慎思推理,使其按照道德要求行动。道德虚构主义不仅犯了类比不当的逻辑谬 误,而且会导致道德权威缺失的问题,此外还面临虚构内容的解释问题。因此,道德虚构主 义不能避免道德取消主义,这也意味着虚构主义并不是拯救错论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9.
道德破窗现象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由尚未修复的伦理道德溃口 所引发的群体性负面道德模仿与个体性道德自弃现象,它是“破窗效应”在伦理道德生活中 的现象呈现,在生活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伦理现象。从表面上看,道 德破窗现 象滥觞于失序环境的强烈暗示和其中道德主体的从众模仿,但事实上,它形成于情境中主体 道德知识的缺乏、道德信仰的缺失、道德实践判断能力的阙如以及有效监督及惩罚的缺位。 道德破窗现象不仅成因复杂而且危害巨大,它有可能在私利的驱使下使恶行驱逐善行,导致 作恶合理化甚至普遍化,使伦理道德规范失灵,引发道德文明衰退。对此,可从四个方面进 行治理:推进社会教化与加强个体积习并举,减少道德无知和盲从;树立坚定的伦理道德信 仰,以防止主体价值观扭曲与义利迷失;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在复杂境遇中 的实践判断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完善道德监督和赏罚机制,消除“失序”及其带来 的负面暗示,彻底铲除道德破窗现象产生、存在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0.
分类一致性和准确性是认知诊断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前者反映信度问题,后者反映效度问题。已有研究提出的指标均是基于二分属性,而多分属性的后验概率分布和属性边际概率分布均不同于二分属性,需要构建新指标来衡量多分属性情景下的信效度。本研究基于二分思想,构建出二元式信息指标用于计算多分属性测验中的信效度,并通过实验设计考察了新指标在多种影响因素中的表现,验证了新指标的有效性。最后,为多分属性诊断测验的编制提供了建议,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