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632篇
  209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回族穆斯林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结合的独特形式,是电影模式的艺术表达。同时,回族穆斯林题材的电影,作为回族文化的一个展映面,无疑是对中国穆斯林群体的最好展示。  相似文献   
912.
为探索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焦虑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用童年期虐待问卷、情绪调节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初一到高三共32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童年期情感虐待可以直接导致青少年自伤行为概率的增加,也可通过焦虑间接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情绪表达抑制调节了情感虐待和焦虑之间的关系,高表达抑制时,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焦虑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913.
相比独自经历情绪事件,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放大个体的情绪体验,该效应被称之为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以往研究为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提供了部分间接的实验证据,但以往的理论,如群体共同关注理论和情绪传染理论,并不能对该效应做出很好的解释。基于社会评估理论和共享现实理论提出的评估–证实–放大模型可较好地解释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未来研究可在真实互动的群体情境中检验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及评估–证实–放大模型。  相似文献   
914.
本研究对48名老年被试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干预研究,探究基于日常事件的情绪标注任务对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干预组老年人的感知自我和理解自我情绪能力与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对照组;(2)干预组的消极情绪强度、情绪的混合性、消极情绪均方相继差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基于日常事件的情绪标注任务能提高老年人感知自我和理解自我的情绪能力,能有效提升其日常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15.
羞怯是个体在陌生社会情境或感知社会评价时表现出恐惧和抑制的一种特质,其与诸多适应问题相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羞怯个体在对威胁的注意、情绪体验、情绪调节上均与非羞怯个体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与羞怯相关的额叶、边缘系统等脑区在结构、功能连接和激活状态中表现不同。未来研究仍需从羞怯亚类型、羞怯的个体与文化差异入手,增加多模态数据分析方法和元分析方法,并在数字化背景下来进一步探究羞怯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16.
目的:探究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对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影响,并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方法:2021年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用错失恐惧量表、社交媒体用户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Social Media Users,SAS-SMU)中文版、“监视使用”量表(Surveillance Use Scale,SUS)和情绪智力量表(Emo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中文版分别评估社交媒体错失恐惧、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以及情绪智力。对50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与线上社交焦虑得分呈正相关(r=0.330,p<0.001);(2)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和线上社交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表明,“社交媒体错失恐惧-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线上社交焦虑”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结论: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不仅能直接影响线上社交焦虑,而且可以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间接影响线...  相似文献   
917.
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艘船吧!”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快乐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隐藏,认真投入地去…  相似文献   
918.
I3模型塑造了一个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框架, 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来自刺激、驱力和抑制三个因素的组合, 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独立于其余两个而变化, 其结构是由一个结果(行为)、一个中介(行为倾向)和三个因素(刺激、驱力和抑制)组成的12条路径的综合模型。这12条路径通过描述18个问题来预测个体在具体背景下的行为机制, 比如攻击行为、进食行为等。为有效促进该理论的应用, 文章对该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独特价值, 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19.
陈军亚 《学海》2023,(1):54-60+93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建立在中国实践和经验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中国经验并非既有知识体系的“注脚”,或者创造性地适应于既有知识体系,而是要在学术研究的知识体系内做出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田野政治学将田野现象和经验作为知识生产或概念建构的来源,“板结社会”是源于中国经验的概念建构,在国家建构的知识体系内,是基于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所遭遇的乡村社会政治形态做出的中国经验的自主表达。对于国家建构而言,国家权力穿透社会遭遇中间阻隔的一般规律赋予“板结社会”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有效性,它为20世纪上半期国家建构遭遇“内卷化”的结局提供了解释力,也为1949年后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920.
本研究通过情绪情景故事考察了8岁和11岁儿童对于真实自豪和自大自豪的理解,结果发现:(1)儿童能够根据努力信息区分真实自豪和自大自豪,认为努力情景下个体感受到更多真实自豪;(2)儿童认为在能力情景下个体感受到较多的真实自豪和自大自豪;(3)相比自大自豪,儿童给予真实自豪更高的社会评价。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自豪的两维度模型,为儿童自豪情绪理解的培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