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1正常舌及脉具有相对性 正常舌脉的表现具有相对性,诊察时要理清正常舌脉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笔者暂将舌脉界定为两大类——“本”和“标”:本舌是固有的舌,标舌是各种因素影响的舌;本脉是固有的脉,标脉是各种因素影响的脉。  相似文献   
82.
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数阐发义理.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3.
张祥龙提出了与时偕行的“辞互凑生成法”,用以解释《周易》的卦画与卦爻辞之间的生成意蕴。这一解释方法是现学的,因为它所从出的思想机缘是张祥龙对现学之构成性、发生性、边缘性以及非对化思想特征的揭示。以辞互凑生成法解卦的核心在于因时因势地对筮例进行取解释,但此种取并不因此沦为任意的,相反,它始终紧扣阴阳转化的时机,根据卦画的阴阳排布序列以及爻位的先天成完成对卦爻辞之后天物的阐释。它从根本上拒绝对卦爻辞作出纯粹历史的解释或按照个人偏好对物的肆意发挥。就此而言,张祥龙提出的现学释《易》法即辞互凑生成法恰好能够提供一种对《易经》解读方法本身的反思,因为它运用了一种既来自后验的又同时是先天的方法来解释《易经》的卦爻辞与卦爻画。以屯卦为例,可以具体演示这种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84.
数作为易学的生命之源,本身蕴藏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含义。本文从对数学的重新审视出 发,通过把易还原为原本的区别性特征,阐发阴阳变易与境域生成的关系。揭示数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85.
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都对皇家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北京明清皇家建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群,集中传输着中国的哲学、美学及艺术等概念.易学数作为一种隐喻、借喻、征的工具和手段,在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本文从三极之道、坤元用六、乾元用九、九五至尊、阴阳数及河洛数等六个方面,研究了易学数对中国建筑特别是北京明清皇家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稿约     
本刊主要刊登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出土易学文献研究、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的现代价值、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史料学、易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稿件。欢迎广大易学专家、学者和易学爱好者赐稿。  相似文献   
87.
朱熹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周易》经传的考察,主张《易》本是卜筮之书,虽然是古调重弹,但其中又别具新思。朱熹此举并非止于揭示一个历史事实,一方面认为圣人作《易》教民卜筮,乃是传授给民众一个开物成务、为善去恶的实践方法;另一方面则由卜筮之特点而进入到《易》文本的意义表达方式之中,提出《易》是个空底物事的精妙论断,深入发掘《易》的语言之特质,并在卜筮的语境中昭示出数与义理的原发性关系。更为深刻的是,朱熹论证指出,作为卜筮之书《易》的终极意义来源和价值根基乃是作为宇宙本体的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88.
读郑易管见     
作者运用文字训诂方法和文献考辨方法对部分郑玄易注进行详尽疏解。通过解说郑氏易注,提出郑玄治易路数是数、义理兼顾训诂。过去认为郑玄治易偏重数而疏于人事,其实是一种误解。在汉代,以爻辰治《易》和以礼治《易》是郑氏易学的重要特征。郑玄解《易》不乏真知灼见,但他的解释不可能完全符合或重现《易》作者本义,只是一种依自己理解而形成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9.
张涛 《周易研究》2006,(1):39-45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博通群经,邃于经义,兼擅众长,在易学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对汉代数易学、宋代“图”“书”易学以及清代的易学著述等都做过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体现了数、义理并重的治《易》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他充分发挥文献考证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注意借助《周易》和易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我们研究中国易学史,应该重视钱大昕的易学成就。  相似文献   
90.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