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对王弼解《易》的传统理解,学者多认为是"扫象"说。结合王弼《周易略例》和《周易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看法明显偏颇。诚然,在解《易》的方法上,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但他在解《易》过程中意在强调"象"的工具性和"意"的目的性。王弼此种解《易》路数并未"尽黜象数"。实际上,王弼对汉代以来之象数既有所扫,又有所保留。与其说王弼解《易》是"尽黜象数",不如说是"扫象阐理"。王弼"得意忘象"这一解《易》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经典的解读思路,不但开义理解《易》之先河,也发宋明义理易学之先声。本文通过分析王弼解《易》的这一方法论内容与特点,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哲学史与易学史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大学生媒体影响、体重指数和身体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了432名大学生的媒体影响、体重指数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1)媒体影响、现实体重指数、理想体重指数和身体自尊各个分量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根据变量的相关关系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有着较为理想的拟合指数,表明媒体影响、体重指数对身体自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自然数码奇象记忆跟踪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07,30(3):693-697
作者1985年创造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数序形象挂钩法”,用300位圆周率数字做了19年跟踪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曲线大不相同:1、运用此法记忆顺序很强、数量很大、很难记住的材料,快速高效,能扫除前摄和倒摄干扰,能使识记很快通过短时记忆而快速顺利地进入长时记忆,能倒顺背诵和随点随背,在识记后开初遗忘极少极慢,在间隔5年内的12次检查中,遗忘很少很慢,保持率多次接近100%,在此后十四年内的六次检查中,依然出现遗忘很少很慢的显著效果。2、艾宾浩斯曲线应界定为机械记忆保持曲线和原本的机械记忆遗忘规律;作者19年保持曲线是自然数码奇象记忆保持曲线。3、33岁左右至52岁左右可能是奇象记忆能力较强且平稳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5.
To grasp the trut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we need to uncover the long obscured “xiang” 象 (image) thinking, which has long been overshadowed by Occidentalism. “xiang thinking”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thought of human beings. The logic of linguistics all comes from “xiang thinking”. Through conceptual thinking, people can understand Western classics on metaphysics, yet they may not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various schools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of thinking origina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basic views developed in the “Axial period”. Since Aristotle, Western metaphysical ideas have all been manifested in substantiality, objectivity, and being ready-made, whereas Chinese Taiji, Dao, Xin-xing, and Zen were manifested in the non-substantiality, non-objectivity, and non-ready-made-ness of a dynamic whole. To grasp substance, rational and logical thinking such as definition, judgment, and reasoning is necessary. On the other hand, to grasp Taiji, Dao, etc., which is a dynamic whole or non-substances, “xiang thinking”, which is related to perception and rich in poetic association, is essential. History has taught us a lesson, i.e., when we opened the window to logical thought, we closed that of “xiang thinking”. We should remember the words of Xu Guangqi, i.e., “To mingle harmoniously and understand thoroughly so as to excel”.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Hebei xuekan 河北学刊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07, (5): 21–25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7.
姚丹 《美与时代》2015,(3):9-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设计美学形成了顺应自然的设计方法、系统论的设计观,以及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09.
《周易》与"白马非马"--试论易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相传有三个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秦汉以来,学界主流向以《周易》为《易》,"白马即马",结果常使易学研究偏离《易》的本来--卦爻画."周易学"主要是在卦爻辞的基础上以"象"的方式解《易》  相似文献   
110.
林忠军 《哲学研究》2012,(10):43-49,57,128
<正>数字卦研究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数学等多方面内容,是易学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解读出土发现的数字卦及前贤已有的成果,说明易学象数起源及其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