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5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832.
牵手一世情     
10年前,每当这幅画面出现时,我就希望自己可以记录下来。但现在,可以帮我记录的,只剩下回忆。 两把单人春秋椅,一张小茶几,两位老人,两只苍老的手相互握着。  相似文献   
833.
834.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情绪表达、认知重评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69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之后,共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分别通过积极情绪表达和认知重评间接地正向预测PTG,还可以通过积极情绪表达经认知重评间接地正向预测PTG。不过,消极情绪表达在共情与PTG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35.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6.
丹·扎哈维教授与六位中国学者围绕他的现象学著作《自身和他者:主体性、共情和羞愧》展开讨论,此次探讨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最小限度自身、其同一性及表象主义"、"叙事进路及概念能力"、"共情、分享与羞愧"。讨论围绕自身性、主体性、体验、共情、羞愧、他者等在当今学界备受关注的概念,并且涉及现象学与心灵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互。  相似文献   
837.
王家鹤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4):33-35,101
这篇论文旨在介绍国外有关情绪调节的理论和研究的新进展。先后呈现的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于情绪调节内涵的观点。紧接着是目前国外学者提出的情绪调节的实证研究的范式。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在研究情绪调节时运用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可能。最后的两个实证研究的例子将会显示出情绪调节的研究已展现出跨领域的趋势。  相似文献   
838.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显著负相关,认知共情分别在攻击性行为与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其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器,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起主要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通过促进认知共情从而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839.
论儒家必为大一统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全面秉承了周文,在思想与规则上对社会生活都有全面的设计与安排,有助于安顿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最终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被独尊,承担着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的思想共源的基础作用,并据之建构起中华民族的公共交往平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40.
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意在调和心志与性情的矛盾,解决心无定志的问题,是孔子心志之学的自然延伸。但是,它却空前地注重了“性”、“情”的天赋性、本原性;性是情的本原、依托,情是性的激发、摇荡,二者互为表里,内外摩荡,构成了生命的活性之泉。正因为把性情视为生命的基质、根据和前提,所以,《性自命出》超越了孔子“与命与仁”的理论构架,而以以性情为基础、以天命为归依的“反善复始”思想,刷新了儒家心志之学的风貌,发展了儒家人学的理论,为思孟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