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油画风景写生是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直接影响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及审美方向。虽然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但若缺乏系统的理论引导,会导致在风景写生中认识不足,盲目地寻找风景和被动地作画。我们在风景画写生中不光靠眼睛去观察外物的形和色等基本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自然给予的最初感受。风景画不只是笔触、色彩、肌理在画布上的摆动,而是通过色彩和笔触与自然交流,发现其中最能打动我们心弦的东西,然后用我们的笔触和色彩去表达我们心中感受到的意境,达到物亦有情,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92.
长时间注视某个字后,人们会产生一种这个字变得陌生或者开始解体的感觉,这是一种文字饱和现象。汉字作为表意的方块字,汉字饱和现象以及发生阶段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该文首先梳理介绍了汉字饱和现象的证据与发生阶段,其次,总结了汉字饱和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义加工深度、实验材料的重复次数、实验材料类型等,最后,基于汉字饱和的发生阶段和影响因素,该文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在汉学习者的汉字饱和现象、义饱和与字形饱和的进一步分离以及汉字作为实验材料的进一步挖掘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3.
《学海》2015,(6):157-161
言说理论是Swain言输出假设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外课堂环境下的言习得研究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言说理论框架下的言说法有助于言习得者促进自身认知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陈述性知识内化的完成,增强言表达的准确性,弥补言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书面言说训练对外环境下的言习得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和英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4.
人生悟语     
怀旧 每一个人都会有怀旧的情绪,尤其人到中年以后。不论身处逆境还是功成名就,怀旧的情绪都会在心灵深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不速之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跑到正常的生活中,让你悲从中来,或者让你回到遥远温馨的往事之中。  相似文献   
195.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196.
继承是移民社会的特殊现象.在英为通用言的美国社会中,继承学习者和继承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继承在美国的发展,指出继承项目能够维护言生态,顺应人口变化,促进族裔认同,调整言关系,将成为美国言教育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7.
陈东 《孔子研究》2020,(3):147-158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周流之图》有图三十六幅,线纹木刻,版本属张楷《圣迹图》系统。制作者蔺友芳(字佩春或佩香,号仲山),康熙十八至二十一年为青浦县令,在任期间受青浦孔宅石刻《圣迹图》的启发,聘请陈尹为画师,绘制了此图。赞辞为蔺友芳新作,序事及图画编次当来自吴嘉谟《孔圣家图》。  相似文献   
198.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大多数维吾尔族宗教上层人士都充当经堂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使经堂教育活动更容易为维吾尔族群众所接受。大量的宗教财产被用于经堂教育事业,表现在与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分用宗教税"乌守尔"(Osur)、"扎卡提"(Zakat)和"瓦合甫"(wahpa)。[1]在这股办学的热潮中,穆斯林原本给清真寺捐的财产此时转而直接捐助给经堂教育。  相似文献   
199.
《学海》2016,(3):189-195
20世纪初,在纽约和华沙的犹太作家们尝试着把意第绪文学转变成一种世界级的文学,这种尝试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即外在于犹太文化圈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可以促成这一转变。汉文本和中华文化被当时的意第绪作家视为终极的"他者",故而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意第绪文化之中。本文通过彼时介绍中国的两个例子,即意第绪《中国》(Khine)一书的封面和史迪克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研究中国如何被引入意第绪文学和文化之中,并且从文化迁移角度探讨这种译介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0.
《学海》2016,(3):183-18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中欧和俄国,他们主要说意第绪,当时意第绪作家试图把中国历史、儒释道三教、中国诗歌呈现给犹太读者,个别作家还来到中国旅行,留下了对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的记录。就在意第绪作家书写中国的时候,茅盾、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也开始关注意第绪文学。但这种关注源于一种误读,即误把意第绪当作犹太人的白话,认为如同文言在中国终将被取代,意第绪也正在取代希伯来。其实,这种双向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是这两个世界各自社会变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