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53篇
  13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谈理 《美与时代》2014,(3):146-146
摄影开始诞生之初,它仅仅是作为一项科学发展的一项技术成果,最初的意义是辅助画家完成作品的工具,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它运用的领域不断扩展。由“辅助”到“独立”。再“扩张”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摄影文化体系和审美。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提高,摄影越来越复杂化。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被运用到科技研究,新闻宣传上,艺术行为上,尤其在广告中的作用。我们已经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门简单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而是更应该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认识它。  相似文献   
82.
第二外语的习得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重要,但是即使能熟练使用第二外语的个体在理解情绪性信息时,也会发现二外中的所含有的情绪强度远小于母语,这一现象得到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从情绪启动范式、情绪stroop范式、内隐翻译启动范式、情绪词汇判断任务和记忆任务这些不同的实验范式为视角,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83.
鲁忠义  巴晓娜  李兴芬 《心理学报》2012,44(8):995-1003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 句子-图片匹配范式和动态过程再现范式, 以包含静态情绪和动态变化情绪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语言理解中静态情绪和动态情绪的心理模拟及其时间进程。结果表明:(1)被试对情绪的心理模拟与句中的语言描述一致, 情绪语境能够激活被试的经验模拟。(2)被试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初期就能迅速、即时地模拟静态情绪信息, 且这种模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3)被试可以对动态变化的情绪进行动态的心理模拟, 不过这种模拟所需的时间要长, 是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后期完成的。被试对不同情绪变化方向的句子模拟受到原情绪状态的影响, 当阅读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变化的句子时, 由于被试固着于原来的消极情绪而发生了模拟积极情绪的困难。  相似文献   
84.
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永明  崔耀 《心理学报》1994,27(2):113-120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这种优势与句子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3)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先提述参与者的易提取性与探测词呈现的延迟间隔有关。(4)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参与者以名词形式出现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参与者以名字的形式出现时,反应则较慢;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基本消失。(5)句子参与者的行动(即句子的动词)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提述次序对句子成分的可提取性的影响,不只限于句子参与者本身。  相似文献   
85.
统计学习是指个体在连续刺激流中发现转移概率等统计规律的过程, 在Saffran等(1996)的经典婴儿语音切分研究中首次被提出。大量研究证实了统计学习的普遍存在, 近期学界开始关注统计学习的特异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尤其是从学习过程及其特异性两个方面阐述统计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揭示其和语言的交互作用。未来应从脑和行为的多模态数据视角, 丰富统计学习结果的行为和神经指标, 考察不同类型统计学习过程的动态神经活动模式, 建立统计学习行为和脑的关联, 深化对统计学习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 在统计学习与语言交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成人二语学习切入结合音乐统计学习训练探讨促进语言学习的统计学习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86.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2):225-233
针对晚期二语者句法加工能力的发展普遍存在困难这一现象, 近年来采用以ERP为核心技术的脑认知研究发现, 二语者的二语熟练度、一语和二语间具体的句法结构的相似程度、以及以工作记忆为核心的个体认知能力等因素起着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调节作用, 并且形成了浅层结构理论所主张的晚期二语者的句法加工与母语者有着本质差别的“定性说”与统一竞争模型所主张的晚期二语者和母语者在句法加工上没有本质差别的“量变说”两种理论分野, 二者的分歧集中表现为晚期二语者能否最终形成类母语水平的二语句法加工模式。为此, 需要开展以三个因素如何交互作用为主体的跨语言(二语与一语性质的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87.
马援 《哲学动态》2022,(12):28-35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目前这方面研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转向”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纯逻辑的路径,而是在对以索绪尔为源头的“语言转向”的批判中,从语言转向符号,从符号转向符号化,再以符号化世界为对象介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问题,并在21世纪出现内生于“语言转向”的新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探讨意在显现哲学的“语言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相交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法律语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律活动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心理学分析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法律语言心理学思想的文字表述和研究实践。在西方则肇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敏斯特伯格和卡特尔等人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先驱性研究。二战后,法律语言心理学的中心转向美国,通过法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推动了法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法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立法、司法、守法和违法等法律活动中的语言行为,其任务是研究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法律语言行为。建立法律语言心理学体系必须从立法语言心理学、司法语言心理学和执法、守法、普法等语言心理学的视角开展研究,才能创立一门跨学科的、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89.
舒恩禹 《天风》1998,(5):30-30
会中听道,家中读经,走访交通,常见到不少做笔记的弟兄姊妹,这实在是好现象。余亦然,切感获益匪浅。 神的道,“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这听、信、求,听当为先。诚如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明示的:“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然人的知能是要藉着神的大能去不断练习、不断开发的,听了、读了,未必就马上能记住。  相似文献   
90.
墙北大核心     
夏正华 《天风》1998,(2):24-24
一提起墙,我们都很熟悉,因为墙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比如:居住的房屋离不开墙,工作的单位离不开墙……甚至在战争年代,墙也成了人御敌防身的避所。 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当时是为了防御外寇,由秦始皇兴建。如今却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