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2.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3.
刘颖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5,28(3):254-262
词汇判断是一种在字词认知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实验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语义表征的计算模型,用来解释某些在词汇判断作业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模型是一个包括词形层、隐层、语义层、词典层和判断层的前传网络。词形层、隐层和语义层之间的连接权重在学习过程中被不断调整,使用反传算法进行学习。语义层、词典层和判断层之间的连接权重在学习前就已被固定,在学习过程中不进行调整。模型模拟了在词汇判断作业中出现的四种实验现象:(1)频率效应;(2)语义启动效应;(3)频率与语境的交互作用;(4)重复启动效应。模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性由模型的框架和学习算法所决定。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介绍了Navon发展的研究整体和局部性质加工的实验模式和他提出的大范围优先性假设,综述了各种影响复合图形加工的因素,分析了大范围优先性研究中矛盾的实验结果和一些基本概念的混淆,并提出从视知觉组织的角度有可能对以往关于大范围优先性的实验结果给出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85.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6.
在心理内容表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极其模糊的问题,即心理表征中的语义内容是如何实现的,而从我们的个体经验可以知道,没有内容的心理表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探讨表征中的语义赋值机制,是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提出了语义分段累积加载模型(以下简  相似文献   
87.
郑开 《中国哲学史》2020,(1):128-128
本书拣选了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道家学说中的"无""无为""因是",儒家学说中的"仁""心""性",名辩思潮中的"名实""指物",以及作为公共话题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通过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刻画,宗旨则是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道物、德性、伦常与名理的论域中讲道理。  相似文献   
88.
先前关于归纳推理的研究没有探讨过图形类别归纳任务中决策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特征。该研究采用图形材料,通过记录和分析图形类别归纳推理任务的结论评估阶段的脑电信号,探讨了不同类别条件下图形归纳推理决策过程的ERP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推理决策过程中,当前提为一些狗具有某种属性特征时,结论一致类别(狗类及马类)比结论不一致类别下(椅子类)的归纳推理诱发了更大的P3b的波幅; 而结论一致类别下,类别内(狗类)比类别外(马类)推理诱发更大的后部脑区的P3b的波幅,反映了相似性对类别归纳的贡献。该研究为理解类别归纳过程的决策阶段的动态加工过程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证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类别归纳的相似性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9.
赵菊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11,(6):489-493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伦理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同”与“和”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现代心理学从人际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都阐述了同与和的关系。人际理论家分别从特质、情境和行为互动层面提出互补匹配与和谐的关系,而社会认知理论家以自我和他人相似特质为起点,建构了以感知水平和情感为中介的相似性和谐模式。本文结合以往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和而不同”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同时关系层面是影响互动双方评价互动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刘钰  陶云  刘艳 《心理学探新》2011,(6):520-524
采用语义启动研究范式,探讨傣族小学2、4、6年级汉语词汇和语音的语义通达特点。结果表明:1)对图片语义的提取存在学习年龄效应,2年级的反应时显著长于4、6年级;2)汉语词汇和语音都能显著促进图片语义的提取,但语音促进作用更明显;3)汉语词汇对图片语义提取的促进作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汉语语音的促进作用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