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张嘉璈  梅俊杰 《哲学分析》2023,(6):110-119+192-193
文化挪用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另一种文化中的文化元素的行为。文化挪用概念在文化交流和保护文化间存在张力,用于意指时易引起争议。由于文化挪用具有“施为性话语”的形式,意指他人文化挪用不但不会保护弱势群体,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并把子虚乌有的罪名安置到被意指者身上。文化挪用的实质是把受害者设定为“绝对他者”,在摆出意指“东方主义”的姿态时其实挑起了“东方主义”的话语。受害者为了反抗这一话语,又不得不作出自我东方化的陈述。由于蕴含危险,应避免意指文化挪用,以开放平和态度开展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2.
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玉 《学海》2005,(1):5-13
在西方,自由从根本上是个人的自由,它起源于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政府、对宗教等外在限制力量的反抗,个人的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础.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西方,但由于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以及近代救亡压倒一切的现实语境的影响,西方自由和个人思想在梁启超那里发生了巨大的歧变而中国化或中国近代化了自由从个体性质的话语变成了集体性质的话语,由纯粹的个人范畴变成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范畴,由主要是个人自由概念变成了主要是国家自由、民族自由和群体自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3.
儒释道三教皆以“道”为根本旨归,并立足自身本位来不断融会他者,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教合一”思潮。但“三教合一”思潮的形成并没有泯灭三教之间的差异,反而促进了三教各自话语体系的构建。寻求同一性、自觉差异性、超越同异之辨,既是“三教合一”思潮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现实路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哲学”保持觉解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与西方哲学进行视域融合:“求同”以为双方的深层对话提供场域;“存异”以为双方的相互激活提供可能;最终超越同异之辨,实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4.
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网络主权论和多利益攸关论的差异反映的不仅是简单的科技管理政策偏好,其差别既是国家利益之争在全球技术治理中的复杂呈现,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工程人文主义传统对互联网本质的理解有观念性差别。目前学界对多利益攸关和国家网络主权模式均未有深刻系统的研究。这两种思路也未必不能兼容。而从操作层面看,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模式已完全沦为实现其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相比之下,互联网主权模式则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可。  相似文献   
155.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后者将哲学作为话语方式来实践.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形式,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生活哲学来对待,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通常将它们作为话语哲学来处理.这种哲学观念上的错位,必然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诸子哲学.通过对诸子哲学的恰当研究,进而复兴哲学作为生活艺术的观念,有助于现代专业哲学摆脱它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6.
关于非洲哲学的性质和取向的讨论由来已久。这些讨论反映了在英语圈和法语圈哲学思考之间创立当代非洲哲学实践的不同概念进路。本文反思了这些差异以及继续存在的创建现代非洲哲学传统问题。在反思的过程中,本文阐明了为什么某些方法论预设在对付某些形式的社会性和更为普遍的现代性困境方面是不充分的,同时赞赏了某些采用多学科进路来克服该领域中的内部话语局限性的当代非洲思想家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7.
《学海》2019,(4)
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叙事中,有三种受到广泛认同的正典话语,分别是精英斗争、行动者网络以及场域互动,它们围绕着各自的理论内核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群、制度框架和行动伦理,进而构筑了三种迥异的环世界。通过审视这三种环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三种话语清晰地指向国家内部的不同阶层:精英斗争话语塑造了一个顶层环世界,场域互动话语构筑了一个中层环世界,而行动者网络话语则建构了一个底层环世界。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信息与智能技术将会越来越深刻地改造人类社会。技术当然不会对它所正在全面改造的世界无话可说,而是非常有可能生成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治理话语,即所谓"第四种叙事"。第四种叙事的层累同样会形成新的话语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新的环世界。这种由数字触角感知所形成的"信息环世界",将促使所有存在者的环世界都快速向外扩张而非内卷。在此过程中,多个环世界难免会发生碰撞,同质的环世界可能在碰撞中重叠,最终实现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文明对"共在到共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58.
许家星 《现代哲学》2020,(4):126-132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要内涵,孟子首次将知言养气作为一对儒学核心话语而提出,据此彰显了儒学仁智双彰之精神。宋明道学接续孟子,以知道、集义诠解知言、养气,突出了知言的工夫、境界义,强化了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理性与直觉重新解读知言养气,因知言以论哲学新方法,据养气而发境界论新思,展现了儒家哲学理性与存养、认识与实践、工夫与境界两轮偕行的特色。故深化对知言养气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话语建设。  相似文献   
1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借助《人民画报》图文传播的宣传优势,通过给人以视觉体验和意识规训,将对中医的理想与要求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建构起新中国的中医形象,推动了中、西医关系的重塑;同时,在“遗产论”到“宝库论”政治语境的转换下,《人民画报》建构的新中医形象也成为话语变迁的具象表达。通过分析1950年~1976年《人民画报》建构中医形象的方法与途径,梳理传播话语的变迁,认为构建的“新中医”形象对这一时期的卫生行业建设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帮助党和政府建立起与预期国家建设愿景对应的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化社会。

  相似文献   
160.
哈贝马斯认为道德规范有效性论证的话语证明,需要遵循话语原则和普遍规则。证明过程中需要遵循阿列克西关于实践话语原则的规则,这些参与者必须具有统一性,必须指向理解,必须是广泛、包容的。柯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理论则为主体何以具有道德论证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