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黎明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13,45(6):599-613
语法编码的计划单元作为口语句子产生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备受心理语言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词图干扰范式下的语义效应,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探讨了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的语法编码计划单元。实验中要求被试用介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或者并列名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来命名两个竖直排列的图片,并视觉呈现干扰词。结果表明,对于两个句式而言,在第二个名词上都没有潜伏期的语义干扰效应,只有错误率上的语义干扰效应,而且这个结果并没有随着SOA(目标图片和干扰词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的改变(0、150或300ms)而改变。当干扰词与图片同时呈现时(SOA=0)在并列名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中,第二个名词上出现了潜伏期的语义促进效应。这些结果说明,语法编码的说法较为宽泛,应具体描述为:词汇选择是严格递进的,而概念激活的计划单元可能是功能短语。  相似文献   
22.
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旭  王黎  舒华 《心理学报》2003,35(3):291-299
使用被试自定步速逐词阅读的移动窗口技术,考察了视觉呈现的均衡型和偏向型两类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实验要求被试阅读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句子。重复条件下,句子第一个分句中的一个词与第三个分句中的一个词同音异形。同不重复条件(用控制词替换重复条件下第一个分句中的同音异形词)相比,重复条件下,被试对第三个分句中均衡型同音异形词之后的第一个区段阅读时间要长,即出现重复性效应。这种效应在偏向型同音异形词中并未出现。这一结果支持VHMR模型的抑制控制模块假设。简单的抑制假设或衰退假设均无法解释上述结果。此外,上述重复性效应仅出现在阅读速度较快的被试身上。这说明正是对无关信息的高效能的抑制,使得被试表现出较快的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23.
词汇表征和加工理论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心理表征和加工理论提供了新途径 ,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细化。研究表明词汇不同性质的信息在表征上相互独立 ,词典系统至少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入词典与语音输出词典、字形输入词典与字形输出词典等模块。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一词典系统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24.
信仰词汇     
单信 《天风》1995,(1):43-43
以马内利 在信徒间通信及交往中,“以马内利”常常用来作为问候和祝愿,尤其到了圣诞节,这词出现的频率就更高。 从圣经知道,这词本来是天使给耶稣所起的一个名字。但基督在世时未见他有如此自称,或别人这样称呼他。“以马内利”  相似文献   
25.
以汉语双字构成的真词与假词为实验材料,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 NIRS)和事件相关设计,考察被试在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时的大脑激活模式,探索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在完成真假词判断任务时,被试大脑左侧额叶和左侧颞叶均被激活;(2)与判断假词相比,被试在判断真词时显著地激活左额上回和左额中回。这一结果说明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是混合表征的。  相似文献   
26.
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和身体部位具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但儿童在动词理解中是否能利用这种信息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32名两岁儿童和32名成人,要求他们在听到目标动词时,在一张目标图和一张分心图中识别目标词对应的黑白简笔画图片。结果发现,相比一致条件,当分心图与目标图动作发出的身体部位不一致时,儿童和成人都能利用这一信息快速识别动词,该语义效应发生于目标词开始播放后200~650 ms(成人)和300~1800 ms(儿童)时间窗口。研究结果揭示了年幼儿童如何利用语义信息来理解口语动词。  相似文献   
27.
本研究考察了自闭症儿童在象似性手势、指示性手势和无手势条件下的动作相关词汇的学习情况。选取三组语言水平匹配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分别在象似性手势、指示性手势和无手势条件下进行动作相关词汇的学习。在第一次学习结束(T1)和最后一次学习结束2~3天后(T2)分别进行词汇理解和词汇命名测试。结果发现:(1)与其他手势类型相比,象似性手势对自闭症儿童的词汇理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无论哪个组别,学习次数的增加均有助于词汇学习成绩的提高;(3)对词汇命名,所有组别在短期学习条件下的表现都较差,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象似性手势对词汇命名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研究表明,象似性手势对自闭症儿童动作相关词汇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命名任务下象似性手势的促进作用受到学习次数的调节,当学习次数足够多时,象似性手势的优势才得以体现;指示性手势对自闭症儿童动作相关词汇的学习并未表现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8.
通过要求被试判断前后出现的两个句子意思是否一致,探讨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同时验证汉字音形义激活的时间进程。实验结果表明:(1)句首词语音形义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字形对句子阅读的影响最大,而字音和字义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大小不能得到分离。(2)句首词语首尾变化对句子阅读的影响不一致,词语尾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词语首字变化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实验结果支持了句首词语字形对句子阅读影响最大、句首词语尾字变化比首字变化对句子阅读影响更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9.
吴诗玉  李赞 《心理学报》2024,(5):531-543
以中文母语者为被试开展词汇学习实验,既操控新颖词出现的语境情感(积极、消极、中性),又操控语境的变异性(重复、变化),检验语境情感是否可通过阅读接触,从语境迁移到新颖词以及这种迁移是否影响新颖词习得的效果,从而探索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196名被试参加了实验,他们在不同的语境情感和语境的变异性条件下一共阅读了45个篇章,然后对9个新颖词进行情感效价评分并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词汇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只有在重复阅读相同材料的条件下,语境的情感才顺利地迁移到新颖词,表现出明显的“双枣树”效应,而与此相反的是,只有在变化语境下,语境情感才对新颖词词形及词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越积极的情感语境里,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效果也越好。“双枣树”效应有效地解释了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也为新词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0.
长时间注视一个字或词语后,感觉这个字词变得奇怪且陌生,这种现象称为饱和现象。本研究采用快速类别/词汇匹配范式,考察中文词汇加工中的饱和现象。实验1-3发现单纯的语义或字形的重复均未能引发饱和,只有类别标签在字形和语义上的同时重复才引发饱和,表明与英文饱和相似,中文饱和发生在字形加工和语义加工的联结阶段。实验4结果表明,中文饱和还能够由表义部件的重复引发,体现了中文饱和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