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4,46(5):677-690
通过考察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心理过程的相似性, 并检验不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是时间距离(实验1)、社会距离(实验2)、还是概率距离(实验3), 心理距离越远, 被试在跨期选择中越倾向于延迟选项, 在风险选择中越倾向于风险选项。研究认为, 在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中, 选项的表征结构和选项整体评价时不同选项特征的相对权重具有相似性。随着心理距离增加, 与高识解相联系的金额特征的相对权重增加, 与低识解相联系的时间和概率特征的相对权重降低, 这使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金额较大的延迟和风险选项。同时, 研究发现三类心理距离对两类决策有相似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心理距离的本质相似性。  相似文献   
32.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解削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学深受着<易>学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董学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董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足董学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董学之"言".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相似文献   
33.
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已复礼为仁"的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援仁入礼 在<论语>中,我们没有看到孔子关于什么是"礼"的论述,没有给"礼"下定义.这可以说是孔子的一贯风格,就如同他从来不给"仁"下定义一样,而只是在对"仁"的具体实践中言"仁",在对"礼"的具体实行中言"礼".  相似文献   
34.
佛教唯识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都强调心识拥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独立的动力系统.心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每个人心识的发展具有不同轨迹,构成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这个过程荣格称之为"个性化"进程,而佛教唯识学认为此过程主要是八个识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第七末那识的"我执"以及第八识种子的功能.  相似文献   
35.
细节识人     
人性是多面的,复杂的,易变的。笑脸可能暗藏奸诈,握手可能潜伏杀机,朋友常会背叛,手足也会反目。让人感慨良多,唏嘘不已—知人知面不知心!芸芸众生,困于学识,限于经历,囿于眼界,让我们读不懂、看不明、猜不透。但“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真正的大家,是可以通过细节明察秋毫,入木三分,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36.
忠恕之道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的忠恕是行仁之方,即追求仁德的实践功夫。在道德实践中忠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忠偏指诚敬以存心,恕偏指恕爱以应事。忠恕之道是本于人情感发用的普遍规律而指出的实践方法。当人心能忠时,则自然能做到恕。广义的忠恕即人本忠恕之道以为存心应事之法则,而表现为一种以人格教养为根本,进而成己成物的道德精神和伦理思维,即通常所言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之道是一个总体纲领,而忠恕之道是具体的实践方法,两者是内外或本末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儒家仁道的核心原则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7.
儒学在当代的首要任务是要确立基于"自觉伦理意识"之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2500年前创立儒学的孔子把"仁"视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他把"仁"解释为"爱人"。这也可理解为对他人的善意的关心和照顾。孔子以为,通过"恕"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的重要伦理德目"礼"与"义",也由含有"配虑"思想的"仁"派生。如同孔子,此后的孔门后学都以为人人皆具有关心和考虑他人的"配虑"之心,并试图以扩充此心来形成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但是,"配虑"他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个体生命自身的"配虑"。韩国朝鲜时代的著名学者李滉特别重视"敬",主张个体生命应对生活抱有虔诚而真挚的心。  相似文献   
38.
从中、庸到《中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以"平常"、"不偏不倚"解释中庸。人们据此认为中庸就是折中调和,抱守常态。又有论者强调中庸是常人皆能实践的道德。对此,本文以文字训诂为依据,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中庸的含义:中、庸本为二德,中为中正之德,庸为恒常之德。孔子赋予中、庸以新的内涵,将二者相结合。其后的《中庸》,围绕"中"阐释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又在"庸"的范畴下阐述了"诚"的思想。诚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慎独是致诚的途径。  相似文献   
39.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40.
吕坤身处晚明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之时,对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各种弊害如对地方之增派、矿监税使四出搜刮民财等提出批评,由对当世弊政的抉发及于对君之职分、治民之术等问题的思考.在修身方面,吕坤以求仁为中心,对天地、圣贤、世运、性命等与修身有关的问题都有深入阐发.学问特点在博学与体认结合,下学与上达结合,积累与心悟结合,乐学与忧勤结合,强调高远境界与实地功夫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