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熟仁”观念,源于孔子。孔子的“熟仁”观念,充分突显熟仁之实践境界,一种对于成人之道的独特理解;并且孔子的“熟仁”观念在透过《诗经》的照观里,令我们看到孔子的“熟仁”辨识(包括后儒的阐释发微)无疑深化了“熟”作为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在孔子的这种“熟仁”观念中对于中国人“成人之道”的特定理解和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32.
桑吉扎西 《法音》2006,(1):53-54
1月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追寻圆仁的足迹——阿南史代摄影展”在北京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友谊馆举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德有先生、阿南史代女士、日本驻中国大使阿南惟茂先生、著名学者梁从戒先生、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先生、教务部副主任清远法师以及来自首都各界的中外嘉宾近三百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133.
该文通过对历史上儒家学者在“为己之学”上的论述进行考察与分析,并联系康德对道德之自律与自由的讨论,试图揭示和阐发儒学作为“为己之学”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期深化人们对儒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4.
明代道士周思得历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住持京师著名的显灵宫、朝天宫,为一代颇受优宠的道教名流。周思得以显扬灵官法知名于世,其编撰《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为弘扬灵宝斋法的巨帙科书。周思得是明代道教史上有贡献的道士,本文特对周思得及其灵官法作如下讨论。一、周  相似文献   
135.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人格修养的基本层次,就儒家观点而言,首先有一个学做君子的问题。为人为己之辨是古之学问第一要义。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在力图为君子人格修养提供某种理据。宋以来理学家依据这两种人性论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人们向内探求提供了更为切实的理据。变化气质的方法归纳起来可说是反求诸己。儒家认为人们需通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才可成就君子人格,达到中庸境界。  相似文献   
136.
孔子许管仲以“仁”,同时又认为管仲僭妄而不知礼。究其原同:一,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已任,然时代在发展,东周以来僭奢失礼普遍存在,激愤于礼坏乐崩,进而斥责管仲不知礼,借以表明自己维护礼制的态度;二,孔子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有仁然后有礼,没有礼屏不碍于有仁。孔子不拘泥于礼的细节许管仲以仁,是以维护礼制、忠于国家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137.
仁学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或要义可以概括为七点 :仁的第一义是“生” ,第二义是“爱或博爱” ,第三义是“理” ,第四义是“全” ,第五义是“公” ,第六义是“一” ,第七义是“通”。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始点 ,爱是生命的守护神并赖以同一的基础。只有公和仁爱 ,万物才能同一 ,万物同一了 ,无隔相通了 ,天下才会和谐而美满。这些既可视作仁学的内在逻辑 ,也是仁学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38.
孔子论仁采取了多重视角,使仁之思想显示出丰富而深广的内涵.本文分别从"仁之所属"、"仁之意义"、"仁之困惑"、"仁之崇高"的角度论述了仁的初始、仁的范围、仁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9.
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40.
不同于王弼和王安石,张载摄《老》入《易》,以仁德刻画天性,从"天地不仁"走向"圣人之仁".天则无心,人能弘道,人相助于天而成天之功(仁),将自己的理性投射到了天道之上.人"未尝有意以为仁义",又"名其行"而成仁义."虚者,仁之原",合内外而成其仁.仁道至大,仁的实现离不开其他德目的扶助,仁智合一存乎圣."于仁体上求得一个真实"与"尽有下工夫处"可以统一.注重一定条件下仁心不忍而发的可能表达及其社会效果,是他强调"仁术"的重要缘由.包括倡导复井田和肉刑在内,期待君王通过推恩模式将仁爱关怀"扩之天下,施之无穷",在事实层面实现真正意义的"圣人之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