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157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创造性思维是把新的思索、新的发现引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设计是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三者有机互补互动的创造性活动.基础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站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把现代艺术的一些美学意念引进来,以培养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能力.基础教学内容要有实际意义,内容合理.  相似文献   
932.
雨花石,色若霞、质若玉,中国人自古钟情,誉为"天赐国宝"。西方人也情同国人,赞为"东方明珠"。雨花石之美,不受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得到普遍的认同,应该有她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雨花石自然美的独特性、艺术美的创造性、人文美的传承性和科学美的现代性是它重要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33.
2009年12月2日,09香港设计营商周的活动之一的新青年——中国内地六所院校学生作品展在香港设计中心举行开展仪式,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汕头大学长江设计学院六所院校的优秀学生作品受邀参加了此次展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雪青教授,上海大学  相似文献   
934.
智慧、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是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深泽直人具备了这些,所以他成为了被我们敬仰的设计师,成为了真正的造物的人。  相似文献   
935.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普通本科学校家居设计课程必须以加强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家居空间设计教学改革要以市场为主导,借鉴同类设计院校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向,以此对课程进行完善和改革。  相似文献   
936.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诸多年画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广告招贴的结合,既丰富了当代广告招贴设计语言,又弘扬了中原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3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景观设计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课程设置缺乏联系性;2.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欠佳。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938.
随着各种广告设计大赛的空前发展,面对每个大赛的不同主题,怎样去把握大赛主题,激发创意灵感,这是每个参赛者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个难题在设计大赛主题创意思维和形象创造的研究中得以解决,并且得出了主题创意对艺术设计大赛至关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39.
工程师伦理思维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工程行业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伦理思维是工程师职责本质的回归,其内在地蕴含三个维度:工程活动合规律性的"真"、合价值性的"善"以及合精神与情感性的"美"。求"真"是求"善"与求"美"的基础,求"善"是求"真"的价值范导,而求"美"则是求"真"、求"善"的最高旨意。作为求"真"、求"善"与求"美"三者价值指归的统一体,伦理思维有利于工程师建立新的工程观,建造有益于公众福祉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  相似文献   
940.
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篇小说《施蒂勒》(Stiller)中,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让施蒂勒这位公诉人发问道:“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能做些什么呢?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它让我迷惑不已”。①弗里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善于思考的读者为了替自己操心,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伦理问题:“我在有生之年应该做些什么呢?”长久以来,哲学家们一直都认为能够对此给出令人满意的建议。然而,时至今日,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再也无法自信地就个人甚或集体的生活设计问题给出指导性的答案。阿多诺(TheodorW.Adorno)的《最低限度的道德》(MinimaMoralia)开篇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