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一样的结构,他对索绪尔语言学进行了改造,并将其应用于精神分析领域。他认为社会是围绕着核心短缺建构起来的,通过引入幻想对象a,对本质内容进行否定,也正因此  相似文献   
482.
<正>在西方美学史上,一些著名的美学家曾激烈地批判过形式美,认为单讲形式美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于是,以提高民生质量为目的的大规模创造美,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3.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84.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传播学为解读视角,可窥见其全新面貌。要言之,老子认为,作为传播行为的发出者,传播主体面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传播内容和"莫之令而自均"的受众,借助"名可名,非常名"的传播媒介,要达到"太上"之境和"上士"之行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做到"慈""俭"而"不敢为天下先",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485.
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486.
本文在占有较翔实的资料基础之上 ,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全真高道丘处机的美学思想 :一、在和成吉思汗的交谈中 ,反映出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美思想 ;二、在修炼内丹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丹模糊美思想。  相似文献   
487.
吕世荣 《哲学研究》2012,(4):122-125
有学者认为,文化繁荣主要是指文化的产业化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也有学者认为,要推动文化繁荣就必须使文化完全市场化。这些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忽略了对文化繁荣的理论根基的探讨。本文强调观念文化自身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深刻性和时代性,要实现内容的思想性和完善形式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88.
郑琢 《中国道教》2009,(3):60-60
为庆祝吕祖诞辰,弘扬吕祖精神及道教传统文化,台湾高雄县凤山镇南官与台北木栅指南宫联合举办吕祖1211寿诞暨吕祖文化季系列活动.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道教文物展,于5月3日至10日在镇南宫展出.  相似文献   
489.
《思维科学通讯》2006,(4):41-46
前面我们对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即符号化的过程,做了简要的论述。下面就艺术表现中常见的离形与得似、象征与意味、荒诞与真实的关系,从符号学美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90.
李红云 《管子学刊》2005,(4):102-104
琴曲<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是明代浙派传人之作,内容是颂扬虞舜的.其音乐通过三种性格不同的基本音调有机结合,贯穿展开,较好地塑造出了一个既宏大壮丽、又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完整地表达了作者对虞舜的尊崇和对太平盛世的热爱.所以,该乐曲并非<韶>乐之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